演藝生涯
所帶的弟於皆是名人,收費漲到每人每小時250美金。且了私宅,買了新車。春風得意,風流倜儻,不斷跟漂亮的姑娘演繹浪漫故事。蓮達的豁達寬容,又使這些娟麗之極的姑娘自慚形穢。他富有了,卻又空虛,因為他在好萊塢的事業徘徊不前。苦惱而又自負,於是誇下海口:“我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片酬最高的東方超級巨星!”
1965年,李小龍終於實現了進入好萊塢拍片的夢想。
隨著《青蜂俠》在電視網的連續播出,李小龍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他不僅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功夫大師,而且還是一位性格鮮明的功夫演員。李小龍走在街上,常會有白人小孩衝著他叫喊他所飾的角色“加藤”,並且比劃加藤的武打動作。這使得李小龍很興奮,證明他演的角色受到美國白人社會的關注和歡迎。
當然,最為轟動的,要數美國西部的華人社會。好些個城鎮的唐人街把李小龍特邀去,或為開業的商店剪彩,或在慈善募捐活動中表演功夫。他們要求李小龍扮成《青蜂俠》中加藤的模樣,身穿黑衣,頭戴鴨舌帽,臉套黑麵罩。
另外,旅美的日本僑民也不會忽視李小龍的知名度,因為片中的加藤是日本人。他們同樣要求李小龍扮成加藤,並且說幾句簡單的日本話。
蓮達說李小龍,你都快成了廣告明星了。
李小龍有些飄飄然,因為好萊塢流行一句話:看一位演員有沒有知名度,就是看有沒有人請他做廣告。
雖然要他說日本話使他感到別扭;雖然活動的規格不算高,聘請他的老板不算大,所給的酬金亦不算多;但畢竟有人請他。
跨進了好萊塢的藝術殿堂,第一步就演活了一個角色,以後會片約不斷,從電視到電影,從配角到主角,從普通演員到明星演員。
——這是初入好萊塢的李小龍,為自己描繪的理想前景。
李小龍的理想最終是實現了,但不象他初想的一帆風順。進入好萊塢,展現在他眼前的並非是一條灑滿陽光的坦途,照樣有險穀懸崖,荊棘叢生。好萊塢的競爭,同圈外的世界一樣激烈。這就是進入好萊塢的演員隻有少數成為明星,而大部分名氣不大,甚至默默無聞的原因。表演素質不算差,後來做過美國總統的裏根,直至離開好萊塢,充其量隻算個二流演員。
最早向李小龍提出忠告的,是《青蜂俠》的助理製片人查爾斯·費西蒙。李小龍在拍片中,跟導演常常鬧矛盾,製片人威廉·社西亞又不經常在現場,因此,常是費西蒙從中調解。
李小龍對費西蒙頗有好感,倆人也比較談得來。在20世紀福斯公司攝影棚拍片時,倆人常呆在一起,並且一道共進工作午餐。在餐桌上,費西蒙對李小龍提出一些忠告,要他把好萊塢看複雜些,把自己將會遇到的困難想多一些。當時連續劇的放映效果漸漸看好,興頭上的李小龍自然聽不進這些。但李小龍還是聽了其中的一點——關於他功夫的發展問題。
李小龍是以武道作為他畢生奮鬥的事業,但他又酷愛電影。李小龍是個熊掌與魚都想要的人,隻是有時會遇到先要哪一樣的問題。李小龍決定先專心致誌從影,因為武道經過數年的努力,已有相當的基礎,並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實力去實施。機遇對一個演員來說太重要了。現在既然機遇有了,就應牢牢抓住不放。功夫自然也是要勤練不輟,但隻是作為副業,一旦成為好萊塢的巨星,再竭盡全力發展不遲。
李小龍跟費西蒙說,他準備關閉他的武館,一心做職業演員。
費西蒙很吃驚地看著李小龍。李小龍的想法過於幼稚,做一名職業演員談何容易?
最大的障礙或許不在於他的功夫和演技,而是他的膚色和種族。費西蒙沒指破這點,他知道李小龍的火爆脾氣和敏感心理。費西蒙說:“為什麼要關閉武館?那是你武功的基點。”
李小龍說:“武功在我身上,隻要付租金,我頭一天關了,第二天又可租一個地方開起來。”
費西蒙問他,是不是手頭遇到麻煩?他指出:你的武館可以照開下去,但不是開設每位每月收費20美金的班,而應該去從事私人家教,每小時收費50美金。
李小龍說:“這是《天方夜譚》。”費西蒙問:“就你的功夫,你不覺得那樣的收費太低廉了嗎?”費西蒙講了個故事,有幅19世紀美國普通畫家約翰的油畫,掛在他後代的客廳,曾出價2千美元都無人問津,後來他家律師送至著名的紐約拍賣行,經估價後,以2萬美元的起價競拍,最後以10萬美元成交。
李小龍說:“你的意思是收費高,反而具有吸引力?可哪來這樣的傻瓜?”費西蒙說:“有錢有身份的人,是不願屈尊上那樣的功夫班的,他們才不會在乎多幾個錢。象好萊塢,這樣的人多得是。自從看過你飾的加藤,他們漸漸對東方功夫產生了興趣。”
李小龍茅塞頓開。他立即明悟費西蒙所說的“那樣的功夫班”是什麼意思。李小龍的收徒原則——隻要愛好功夫就行,從不計較對方的職業、身份、膚色、民族。李小龍從不歧視黑人或地位低下者,但他的公正和好心往往又收不到滿意的效果。學生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的原本就是犯罪團夥的成員,有的學會了功夫去做欺詐鬥毆之類的壞事。李小龍總想把他的武道向白人社會推廣,白人的反應總不似有色人種熱烈。有一次,一個白人青年帶女友興高采烈來報名,見武館裏有數個黑人學生,他一言不發,扭頭就拉女友走了。
李小龍不得不麵對這樣嚴酷的現實:白人社會不承認他的功夫,就等於整個美國不承認他的功夫。
李小龍的武館,從未有過一個富豪或名人學生。李小龍出身於富裕的粵劇名角家庭,可赴美後,卻是默默無聞地從洗盤子幹起。他鄙夷傲視富人名人,他同情憐憫窮人和無名小輩。然而他又毫不掩飾他渴望成功、名揚天下的野心雄心,他要使他的功夫傳播美國,他要使陌生的“功夫”(Kung Fu)二字,在美國家喻戶曉。
李小龍同樣麵臨另一個嚴酷的現實:在美國這樣傳播媒介極發達的社會,名人效應尤其重要。招收了一個名人學生,其影響超過一千、一萬名普通學生。
李小龍做出痛苦的選擇,停辦未滿期的功夫班,他以退學費的形式遣散學生,作的解釋是他拍片太忙,無暇進行教學。有兩名學武心切的拉美裔學生懇求留下,說他們學費照付,不需要老師另抽時間傳授,隻是在老師每日練功時,呆在一旁觀看模仿著學。
李小龍擺擺手,說:“對不起。”
這兩名學生失望地走了。李小龍帳然若失,默默的,目送他們的身影消失。
李小龍這才發現,功夫班的停辦,,意味著他赴美後開放式的教學法的結束,這種方式,有利於普及,而難以提高。中國古老的帶徒方式,卻能保證“名師出高足”,或“嚴師出高徒”,因為他們擇徒極嚴。有的武師,為了驗證弟子根器之優劣,或者是對武道、對師父的忠誠,要讓弟子苦等10年之久,才正式收其為徒。
當初,李小龍為推行開放式的教學法,曾跟保守的華人武師發生多次糾紛,並演變成生死存亡性質的比武。現在李小龍卻要將它輕易拋棄,回歸到帶徒的老傳統上。李小龍同時又覺得,他將要實施的計劃,跟傳統的帶徒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古代擇徒擇才擇德,現在的他卻要擇錢擇名。
李小龍當時極矛盾,處於兩難全的境地。
李小龍來到雪伯靈的發屋,請雪伯靈為他拿主意。雪伯靈愣了一瞬,他奇怪李小龍怎麼會有這麼多古怪的想法,李小龍從來都是敢說敢做,雷厲風行,從不曾優柔寡斷過。
雷伯靈嗬嗬笑了起來,說:“你早該這樣做,收費昂貴,跟你功夫名師的身份相稱。
我早就不讚成你那樣收學生。就這樣好,趁機讓那些付不起高學費的黑小子、窮小子滾蛋!”
雪伯靈的話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和等級歧視。好萊塢的人,幾乎個個都這德性,李小龍不覺為怪,但他問道:“如果一個窮人或黑人,頭發長了想理發,而又湊不夠理發的錢,你做理發師的該怎麼辦?”
雪伯靈捧腹大笑,他覺得曾為他功夫的老師,功夫上堪稱大師的李小龍,想法有時會比3歲的小孩還幼稚。雪伯靈說:“來我這裏的都是上等人,我手藝精湛,設施豪華,收費昂貴他們卻樂此不疲。掏不起這個錢,去肮髒的低檔發鋪;還去不起,就買一把剪刀自己剪去;連剪刀都買不起,就任其生長做野人——這就是美國的法則!”
李小龍回到家裏,跟蓮達談起雪伯靈。蓮達平靜地聽著,末了,蓮達說:“雪伯靈說得對,因為,這是在美國。”
李小龍先後在美國呆了十多年,一直未脫去美國人眼中濃鬱的中國味。其實,香港是個接受西方文化很快的地方,但李小龍在香港,沒有獨立謀生過。他的思維及觀念,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的武學哲學典籍。李小龍同時又接受了不少美國的東西,因此在中國人看來,他又太美國化。
李小龍的思想始終在中西文化的撞擊中遊離。蓮達曾這樣評價過李小龍,在美國人眼裏,他始終是個中國人;在中國人眼裏,他是個黃皮膚的美國人。
神通廣大的雪伯靈很快為李小龍介紹了第一位好萊塢影業的學生史蒂夫。史蒂夫是個明星級的演員,他擅演硬漢:西部牛仔、警探、強盜、體育健將,等等。他的騎術非常精湛,也擅西洋拳及西洋式劍術武術。李小龍看過不少史蒂夫的影片,不佩服他的演技,但佩服他的瀟灑動作。無獨有偶,史蒂夫看到李小龍飾演的加藤,一下子為他的東方武技著迷。
雪伯靈安排他倆人見麵。倆人幾乎沒什麼客套,立即到雪伯靈住宅外的草坪比武。
這是因為李小龍按東方武師的慣例,要試試弟子的功底,以便量才施教;而高傲的史蒂夫未必就認李小龍為師,若李小龍功夫不行,他才不會屈尊為徒,這倒不是吝音學費。
結果,李小龍連續三次將史蒂夫打倒。李小龍沒使出慣用的拳打腳踢,而是將他掃倒,以顧全史蒂夫的麵子。史蒂夫輸得心服口服,他相信李小龍在拍片中使的是真功夫,而他自己的功夫隻適合拍片,而不宜實戰。
史蒂夫成為李小龍授業生涯的第一位“名人”學生。
史蒂夫是個大忙人,並且缺乏學東方功夫的耐性,因此,他跟李小龍的“師徒”關係沒有維持太久,在以後的交往中,他們的關係亦不算密切。但是,史蒂夫卻對李小龍事業的發展,起過關鍵性的幫助,不言而喻——史蒂夫是個名人。
名人是記者追蹤的目標,是大眾關心的焦點。史蒂夫還不算好萊塢的頂尖明星,但足以引起公眾輿論的關注。
史蒂夫第一次去李小龍的武館,就有數個記者聞訊闖進去采訪拍照。史蒂夫很生氣地要攆記者出去。李小龍也認為采訪會幹擾他們專心致誌授武練功,停了下來,準備下逐客令。
聰明的蓮達卻說:“按照東方武道的教義,練功時是不能怠慢客人的,應以禮相待。”蓮達很有禮貌地將記者引到一邊,回答記者的問題。其實,東方武道哪有這樣的教義?武師授武練功最忌外人觀看,唯恐家傳秘訣或絕招泄露。
“好萊塢影星跟中國武師學藝”的新聞及照片出現在十多家報紙上。文章以過半篇幅介紹史蒂夫,對李小龍隻是蜻蜓點水點了兩下。照片的角度也是極力突出史蒂夫一人。
但實際效果,卻是把李小龍給突出了。因為史蒂夫已經是明星,屈尊拜一名中國武士為師,不會為他錦上添花。而對李小龍卻是不一樣,讀者會想,連武藝高強的史蒂夫都肯拜他為師,這位中國人的功夫那還了得!
李小龍的功夫已經得到美國武術界權威人士的承認,但那不算數——美國公眾還未承認。當時,武術在美國不熱門,而電影,有誰不看?電影明星的影響是全國性的、國際性的,能量無限。不久,李小龍有了好些來自好萊塢影業的名人,這使得本該出名、不可能埋沒的李小龍,如願以償脫穎而出。
在李小龍門下投師學徒的的好萊塢名人有賽裏方、詹姆斯·高賓、利馬榮、詹姻斯·加納、史達靈·施裏芬、溫特勃等等。
李小龍原以為,隻要進了好萊塢的大門就可以步步登高,不等《青蜂俠》拍攝完畢,來自各大影業公司的片約會如雪片飛來。結果並非如此,就是有過第一次合約的20世紀福斯公司,也沒有立即履行第二次合約,使得李小龍產生被束之高閣的危機感。
好萊塢群星燦爛,強手如林。別說是剛剛嶄露頭角者,就是卓越、資深的演員,也都有淹沒的危險。至於匆匆過客,或曇花一現者,亦屢見不鮮。
幸虧有這些遍布好萊塢各業的名人功夫學生,才使李小龍在好萊塢慢慢站穩腳跟。
由於學生的介紹、舉薦,李小龍得以在多部電視連續劇中客串演出,如《新娘》、《白朗黨》、《無敵鐵探長》等等。他還應邀在一些電影中擔任武術指導。李小龍對東西方武術皆熟悉,尤精東方武術。他設計出來的武打動作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