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溝通的大門(3 / 3)

一家電腦公司的經理,告訴人們他如何為公司招聘電腦博士傷透腦筋。最後他找到一個非常好的人選,剛要從清華大學畢業。幾次電話交談後,我知道還有幾家公司也希望他去,而且都比我的公司大而且有名。當他接受這份工作時,我真的是非常高興。他開始上班時,我問他,為什麼放棄其他的機會而選擇我們公司?

他停了一下然後說:我想是因為其他公司的經理在電話裏是冷冰冰的,商業味很重,那使我覺得好像隻是另一次生意上的往來而已。但你的聲音,聽起來似乎你真的希望我能夠成為你們公司的一員。你可以相信,我在聽電話時是笑著的。”

根據美國一家最大的橡膠公司的一名董事長的觀察,一個人除非對自己的事業很感興趣,否則將很難成功。這位實業界的領袖,對那句單靠十年寒窗就可成名的古語,並不具有多大的信心。“我認識一些人,他們成功了,因為他們創業的時候滿懷興致。後來,我看到這些人變成工作的奴隸,無聊起來了。他們一點興致也沒有,因此失敗了。”

你見到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很愉快,如果你也期望他們很愉快地見到你的話。一種不真誠的獰笑騙不了任何人。我們知道那種笑是機械式的,最讓人討厭的。我們所說的是一種真正的微笑,一種令人心情溫暖的微笑,一種出自內心的微笑,這種微笑才能在市場上賣得好價錢。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麥克奈爾教授談到他對笑的看法時說: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導、推銷上會較有功效,更可以培養快樂的下一代。笑容比皺眉更能傳達你的心意。這就是在教學上要以鼓勵代替處罰的原因所在了。一個紐約大百貨公司的人事經理曾說他寧願雇用一名有可愛笑容而沒有念完中學的女孩,也不願雇用一個擺著撲克麵孔的哲學博士。

你的笑容就是你好意的信使。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對那些整天都看到皺眉頭、愁容滿麵、視若無睹的人來說,你的笑容就像穿過烏雲的太陽;尤其對那些受到上司、客戶、老師、父母或子女的壓力的人,一個笑容能幫助她們了解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也就是世界是有歡樂的。

說到做生意,佛蘭克·爾文·弗萊奇,在他為歐本·海默和卡林公司製作的一則廣告中,對我們提供了一點實用的哲學。這是對微笑的讚美。

微笑在聖誕節的價值是它不花費什麼,但創造了很多成果。

它豐盛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會使那些給予的人貧瘠。

它產生在一刹那之間,但有時給人一種永遠的記憶。

沒有人富得不需要它,也沒有人窮得不會因為它而富裕起來。

它在家中創造了快樂,在商業界建立了好感,而且是朋友間的口令。

它是疲倦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又是大自然的最佳良藥。

但它卻無處可買,無處可求,無處可借,無處可偷,因為在你把它給予別人之前,沒有什麼實用的價值。

假如在聖誕節最後一分鍾的匆忙購物中,我們的店員累得無法給你一個微笑時,我們能請你留下一個微笑嗎?

因為不能給予微笑的人,最需要微笑了!因此,如果你要別人喜歡你的話,請遵守這一條規則:

“微笑”。

如果你不喜歡微笑,那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法:第一,強迫你自己微笑。如果你是單獨一個人,強迫你自己吹口哨,或哼一曲,表現出你似乎已經很快樂,這就容易使你快樂了。下麵是已故的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教授的說法:

“行動似乎是跟隨在感覺後麵,但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並肩而行的。行動是在意誌的直接控製下,而我們能夠間接地控製不在意誌直接控製下的感覺。

“因此,如果我們不愉快的話,要變得愉快的主動方式是,愉快地笑起來,而且言行都好像是已經愉快起來………。”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有一個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製你的思想來得到。幸福並不是依靠外在的情況,而是依靠內在的情況。

表示你的關切

對別人顯示你的關切,不但可以讓你交到許多朋友,更可以為你的公司增加客戶的信任感。在紐約,一家北美國家銀行出版的刊物中,登出一位存戶梅得蘭·羅絲黛的信:

“我真希望您知道我是多麼欣賞您的行員。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有禮、熱心。在排了長時間的隊之後,有位行員親切地跟你打招呼,真是令人感到愉快。

“去年我母親住了五個月的院。我經常碰到一位行員瑪依·派翠西蘿,她很關心我母親,還問了她的近況。”

羅絲黛是否會繼續和這家銀行往來,實在是不用懷疑了。

查爾斯·華特爾,屬於紐約市一家大銀行,奉命寫一篇有關某一公司的機密報告。他知道某一個人擁有他非常需要的資料。於是,華特爾先生去見那個人,他是一家大工業公司的董事長。當華特爾先生被迎進董事長的辦公室時,一個年輕的婦人從門邊探頭出來,告訴董事長,她這天沒有什麼郵票可給他。

“我在為我那十二歲的兒子搜集郵票,”董事長對華特爾解釋。

華特爾先生說明他的來意,開始提出問題。董事長的說法含糊,概括,模棱兩可。他不想把心裏的話說出來,無論怎樣好言相勸都沒有效果。這次見麵的時間很短,沒有實際效果。

“坦白說,我當時不知道怎麼辦,”華特爾先生說,他把這件事提出來。“接著,我想起他的秘書對他說的話——郵票,十二歲的兒子……我也想起我們銀行的國外部門搜集郵票的事——從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上取下來的郵票。“第二天早上,我再去找他,傳話進去,我有一些郵票要送給他的孩子。我是否很熱誠地被帶進去呢?是的。他滿臉帶著笑意,客氣得很。‘我的喬治將會喜歡這些,’他不停地說,一麵撫弄著那些郵票。“瞧這張!這是一張無價之寶。’“我們花了一個小時談論郵票,瞧瞧他兒子的照片,然後他又花了一個多小時,把我所想要知道的資料全都告訴我——我甚至都沒提議他那麼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訴了我,然後叫他的下屬進來,問他們一些問題。他還打電話給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實、數字、報告和信件,全部告訴我。以一位新聞記者的話語來說,我大有所獲。”

要表示你的關切,這跟其他人際關係一樣,必須是誠摯的。這不僅使得付出關切的人有些成果,接收這種關切的人也是一樣。它是條雙向道,當事人雙方都會受益。

有一位在紐約長島提到,一位護士給他的關切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

“那天是感恩節,我隻有十歲,正因社會福利製度而住在一家市立醫院,預定明天就要動一次大整形手術。我知道以後幾個月都是一些限製和痛苦了。我父親已去世,我和我媽住在一個小公寓裏,靠社會福利金維生。那天我媽剛好不能來看我。

“那天,我完全被寂寞、失望、恐懼的感覺所壓倒。我知道媽媽正在家裏為我擔心,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沒人陪她吃飯,甚至沒錢吃一頓感恩節晚餐。

“眼淚在我的眼眶裏打轉,我把頭埋進了枕頭下麵,暗自哭泣,但全身都因痛苦而顫抖著。

“一位年輕的實習護士聽到我的哭聲,就過來看看。她把枕頭從我頭上拿開,拭去了我的眼淚。她跟我說她非常的寂寞,因為她必須在這天工作而無法跟家人在一起。她又問我願不願和她一同進晚餐。她拿了兩盤東西進來:有火雞片,馬鈴薯,草莓醬和冰淇淋甜點。她跟我聊天並試著消除我的恐懼。雖然她本應四點就下班的,可她一直陪我到將近十一點才走。她一直跟我玩,聊天,等到我睡了才離開。

“十歲以前,我過了許多的感恩節,但這個感恩節永遠不會消失,我還記得那沮喪、恐懼、孤寂的感覺,突然一個陌生人的溫情使那些感覺消失了。”

卡耐基指出,如果你要別人喜歡你,或是培養真正的友情,還是既要幫助別人又是幫助自己,就把這條原則記在心裏。

“對別人表現出誠摯的關切。”

避免說出“不錯,但是……”的話語

當對方提出某個觀點時,你若回答以“不錯,但是……”勢將造成雙方溝通上的一大障礙,因為這無異是潑下冷水,使他們覺得自己並未得到別人的讚同,或覺得自己在別人眼中看來顯得愚蠢,似乎不如別人。這無疑是一件相當令人扼腕的事,因為說出這句話的人本身往往並無此意,卻產生這種結果。以下便是此類例子:

妻子:我想去看一場電影。

丈夫:不錯,但是我覺得去打保齡球更好。

丈夫的言下之意是:去看一場電影是好主意,但是自己此刻想要去打保齡球,因為他已坐了整整一天,希望能夠活動一下。

妻子聽到的信息卻是:你認為去看電影是個餿主意,你根本不在乎我喜歡的事情,隻顧你自己的想法。

王五:如果我們要實行銷售計劃,恐怕我們得增加市場銷售方麵的預算。

趙六:不錯,但是我們需要購置新的電腦設備。

趙六言下之意是:市場銷售很重要,而購置電腦設備也同樣重要。

王五聽到的信息是:你根本不理會我們是否應該實行銷售計劃,你隻是想到購買電腦。

我們從以上兩則對話中即可發現,使用“不錯,但是……”話語,足以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尤其在溝通、談判場合中,這種回答方式往往會使氣氛變僵,最後終致不歡而散!幸運的是,“不錯,但是……”的說法極易修正,而且隻需更改其中一字,即可使雙方溝通的結果大為改觀。我們可以使用“不錯,而是……”代替“不錯,但是……”。

當你與人洽談時,不妨將“不錯,但是……”的回答改成“不錯,而是……”同時,在“不錯”之下再增加一兩句輔助性的敘述,當可傳達給對方如此的信息:“我在專心聆聽你的話語,也很欣賞你所說的意見。”以下舉例加以說明:

妻子:我認為去看一場電影會很開心。

丈夫:不錯,那確實是個好主意,因為最近正上映許多好的片子。而我想去打保齡球,這樣可以讓自己運動一下。

妻子聽到的信息是:我的意見受到丈夫的欣賞與肯定,但他另有值得考慮的意見。

王五:如果我們要實行銷售計劃,恐怕我們得增加市場銷售方麵的預算。

趙六:增加市場銷售方麵的預算確是實行銷售計劃的重要條件。而我們所需要購置電腦設備這件事,也拖延得夠久了。

王五聽到的信息是:趙六認為必須增加市場銷售預算,因為實行銷售計劃至為重要;同時,他也關心長久擱置、尚未付諸實行的購置電腦設備一事。

由此可見,當洽談者其中一方使用“不錯,但是……”回答時,另一方便會感覺遭受反對、奚落,於是把談論焦點置於互爭長短,而非針對問題本身加以探討。

相反地,若是改用“不錯,而是……”回答,則對方認為你在專心聆聽,將會願意討論問題所在,同時也會敞開胸懷聆聽你的意見。這種相互合作的精神,無疑有助於達成雙方滿意的協議。

在上例中,當事人顯然仍需針對彼此的提議做出抉擇,但是由於雙方均願意進行溝通,自不難共同找出解決之道。

“不”字與溝通藝術

另外有一個字往往是良好溝通者所經常應當避免說出的,那就是“你”這個字眼。誠如上述,溝通的目的應是雙方努力針對問題尋求解決辦法,而非針對溝通者本身。若是在言論中用上“你”的字眼,極易使雙方的洽談淪為參與溝通者個人的“你我、對錯”之爭,而把真正重要的問題擱在一旁。

舉例來說,諸如“我真不敢相信你會這麼想”,“你其實未必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你最好再查證一下事實真相”等言辭,可謂極具破壞性,應力求避免。因為一旦在言談中涉及人身攻擊,勢將引起對方的反擊,最後則可能演變成叫囂怒罵,甚至演出全武行了。這對於問題的解決當然毫無裨益,且隻有使得雙方均成為輸家。可以使用不具人稱的說法代替“你”字。

任何擅於溝通、談判的人都深深了解,在言談中激怒對方,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在言語上攻擊對方,也許可以獲得立即的、暫時的小小快意,但卻足以阻礙有效達成共識,造成長期的損失。因此,必須竭力避免使用“你”字來發表言論,而改用不具人稱的說法較妥。以下列出若幹例子作為參考:

避免說出類此話語改成此種表達方式

·你準備簽署這份協議嗎?·這份協議預備在何時簽署?

·你對於這些資料明白嗎?·這些資料清楚嗎?

·你是反應比較遲鈍?還是比人家愚蠢?·有沒有哪些部分還沒有解釋清楚呢?

有很多智者之言與“不”字有關,如“聰明人以其經驗為依據說話,更聰明的人則根據其經驗而選擇‘不’說話”。“從比較差的領導那兒可以學會‘不’要怎樣做”;對於管理者來說,容易說“不”字,因為其所處的出人頭地的地位和所負的責任,他們必須對下屬發出指令,並批準下屬的報告,所以經常會講這個不對,那個不行,什麼不許做。“不”是副詞,經常伴隨著否定或拒絕之意,因而帶給人們的是不高興或不樂意聽,聽得太多甚至反感,即使講得對,聽者也有此種感受。因此,從心理和行為上講,應盡量少說“不”,在不得不說“不”時,變種辦法說,也會收到比說“不”更好的效果,從而更有利於管理工作的開展,這也許是一種管理的藝術。管理者、甚至每個人若能體味和改進說“不”的技巧,也許可從中獲得額外的收益。

實際上講“不”的藝術在於回避那些令人難堪、甚至傷感情的直接否定或拒絕,而是盡可能的從正麵給出評價和提出更多其他可供選擇的建議。這樣做首先易於溝通感情,而無須形成沒必要的對立情緒;其次,正麵的評價和建議會給人更多的思考餘地和選擇機會,也使其易於放棄那些你想說“不”而沒有說的東西,減少了對方鑽牛角尖、認死理的可能;再次,這樣做有利於樹立起自己通情達理的形象,從而易於達到信任和合作。少說或不說“不”字並不等於滑頭,而是一種對人對己沒有任何損害而大有益處的技巧和藝術。例如,兒子的作業亂且字也難看,若以否定的方式罵他“笨蛋,給你講了一百遍也改不了,給我重做!”小孩心理不是痛痛快快的接受,而是一種憤恨或反抗,盡管迫於你的壓力,不得不再做一遍,那倒的確是給你重做了一遍,但對他的學習實際上促進不大;若換種說法,如“把字寫得好一點,作業整齊一點,不僅老師容易批改,而且是一種好習慣,對今後長大了做事也大有好處,重寫一下你現在的作業,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自己看起來也更滿意”,即使小孩並不完全理解話中的道理,但至少不會形成對抗情緒。又如兒子問:“爸,我可以玩會嗎?”一口拒絕:“不行,做作業!”效果肯定很差。不如說“可以,先把作業做完,玩起來不是更痛快點?!”或者你根本不同意他玩,還想讓他讀書,於是可以說,“好的,做完作業,先讀讀書,也許可以從中學到更有意思的玩法”。總之,從正麵評價和建議的角度說“不”字比直接說“不”字更有力量且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