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有一時期劍也與刀並重,成為文武百官及天子無不佩帶的衛器,有的則是左佩劍,右佩刀。但作為戰場上的作戰兵器,劍已逐漸由刀代替。這是因為當時戰場上騎兵已成為作戰的主力。馬上作戰不適宜使用長劍直刺,更多地靠揮劈砍殺。這樣一來,尖長劍鋒的作用明顯減弱,雖然鋼鐵製作的劍已經具有較好的劈砍功能,但由於劍的劍脊太薄,吃重很小,在實戰中往往容易彎曲、折損。另外,在騎馬飛跑的同時劈砍敵人,劍身兩側的刃實際隻能使用一側,另一側發揮不了作用,況且製做這種兩側出刃的劍,工序技藝十分複雜,不宜於大量生產裝備軍隊。所以此後短刀逐漸代替長劍,成為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兵器。刀劍的更替可以從曆史上兩次“鴻門宴”中看出這一明顯變化: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40萬大軍紮營新豐鴻門,劉邦迫於形勢,不得不到這裏來見他,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用生動的文筆記敘了這一事件的全過程。宴會開始,賓主入座:“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人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日:‘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由此而得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用來比喻說話或行動雖然表麵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於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無獨有偶,400年之後,大約在公元215年,又出現一場“鴻門宴”。當時,三國東吳將領淩統與有殺父之仇的甘寧在東吳名將呂蒙的家宴上相遇。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淩統複仇心切,急切中又恐礙於呂蒙的麵子,於是便想用“項莊舞劍”的辦法刺殺甘寧。“酒酣,(淩)統乃以刀舞”。可是甘寧早有防備,“寧起曰:‘寧能雙戟舞’。”於是酒宴上刀戟交並,殺氣騰騰。東道主呂蒙急中生智,曰:“寧雖能,未若蒙之巧也”,隨之一手操刀一手持盾,以自身分開兩位仇者的刀戟。這一事件中,東吳的三位將領或持刀或持戟,唯獨沒有劍的影子。從項莊舞劍到淩統舞刀,生動地反映了漢代400年間,軍隊裝備的主要短兵器由劍轉變為刀的曆史事實。
西晉以後,重刀輕劍。劍成為朝儀上的飾兵器,並且不再用鋼鐵鑄造,而是用木頭刻製,再用玉石、金銀、玳瑁等物加以裝飾,式樣十分精致美觀,但僅僅是象形之劍。當然許多名貴的鋼劍依然流傳民間,有些文人士大夫,武將重臣仍把寶劍作為珍愛之物隨身佩帶,既防身自衛又標誌身份。另外劍在道教中,曾經是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水滸》第53回中描寫宋江按所謂“天書”作法時,“左手捏訣,右手提劍”。這時的劍訣不是用來作戰的,而是一種法器。
綜上所述,劍的曆史雖然久遠,但真正用於作戰的曆史較刀、矛相比,卻是短暫的,這是因為劍份量輕、形體薄、斬殺力弱,容易摧折,不適宜騎戰,特別是鐵製鎧甲問世以後,劍更顯得單薄纖弱。與大刀、長矛相比,劍更適合於佩帶、裝飾、武藝表演。因而東漢末年劍退出了戰爭舞台,結束了700多年麈戰沙場的輝煌曆史。
3.匕首
匕首是一種比劍更短小的刺砍兩用兵器。其外形與劍相似。由於它短小易藏,多是作為近身格鬥,貼身防衛或暗殺的適宜兵器。
據史記載,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石匕首。商周以後出現青銅匕首,後來又有鋼鐵匕首。有的匕首為了增加刺殺效能,還在匕首尖端部用毒藥粹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史記》中記載的曹沫執匕首劫持齊桓公,《戰國策·燕策三》中記載的“圖窮匕首見”的故事,都說明了匕首的獨特優勢。
漢代匕首常常與長劍並用。軍隊中除裝備常規兵器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備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劍還帶有匕首,防身自衛,以防不測。到晉代,由於受少數民族刀劍形製的影響,匕首的形製有所變化。其首為環形呈紗帽狀,臘向下分,刃的近臘處忽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俠客行》說:“少年學劍術,匕首插吳鴻,由來百夫勇,挾此生雄風。”可見匕首與劍往往並提,匕首長久以來以其獨特的功能普遍為兵家武士、行者俠客所用,作為一種輔助兵器而流傳至今。
4.短柄鉤
短柄鉤是一種用於近戰的鉤殺兵器。其構造簡單,使用方便,樣子很像草原牧民砍草用的彎鐮刀,刃部向內稍稍彎曲。
短柄鉤是由刀劍演化而來,頂部向內彎曲,便於鉤殺敵人。多用於城防戰和坑道戰,適於從城牆上勾殺攀城的敵人,或從地道口勾敵。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許多雜形短兵器,如手斧、手戟、鐵蒺藜骨朵、九節鞭等。宋代以後,還出現了係兵器,即用鐵索或繩索在一端或兩端係上兵器,拋擲出去打擊或鉤取敵人。例如,宋代的飛鉤,形如鐵錨,鉤鋒長而尖利。明代的飛撾、飛錘。飛撾形如鷹爪,五指是活動的,係上長繩,拋到敵人身上,急收繩索,敵人被緊緊抓住,難以逃脫。飛錘又叫流星錘,用來甩打敵人。《三國演義》中說,三國時曹真步將王雙除善使60斤大刀,還隨身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有萬夫不當之勇。宋代還有鐵蒺藜骨朵,顧名思義這種兵器前端類似劍,花樣出在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骨或蒺藜形的重鐵器,憑藉重力槌擊敵人。唐宋以後,各種雜形兵器日漸增多,據說宋代嶽家軍使用的兵器就五花八門。曆史上所說的“十八般兵器”或“十八般武藝”中這些雜牌兵器幾乎占據一半。可見,雖然它們不曾成為軍隊的主要兵器,但各有各的絕招,各顯各的武藝,在現代中國武術中仍能看到像三節棍、九節鞭一類的傳統器械。
在我國古代兵器中,短兵器堪稱為名手濟濟的“大家族”。在長期的古代戰爭中,它與長兵器各顯神通,相映生輝,以赫赫戰績永載史冊。
5.矛
矛在我國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從原始社會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時期的梭鏢、紅纓槍,經曆了漫長的戰爭風雨,可謂功勳卓著,曆久不衰。矛是一種直刺、紮挑的長柄武器。由於矛頭鋒利,刺殺效果優於戈、戟,所以在冷兵器時代,一直是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之一。
矛是一種純粹的刺殺兵器。其構造簡單,隻有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分為“身”和“骱(jiè)”兩部分。矛身中部為“脊”,脊左右兩邊展開成帶刃的矛葉,並向前聚集成銳利的尖鋒。有的脊兩側帶凹槽,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骸”是用來連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細便於裝柄。為防止拔矛時矛頭脫落,有的矛矟兩邊鑄有環狀鈕,可用繩穿過把矛頭牢牢綁縛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積竹柄兩種。“積竹柄”是用細竹做柄,打通竹節,竹芯內填充木條,然後用繩裹紮起來塗上漆。積竹柄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性能優於木柄。
在原始社會,人們把長木棒的尖端削磨成尖銳的“鋒”,用來紮刺魚、獸,這大概就是矛的前身。後來,人們開始用石頭打製成石矛頭,用獸骨磨製成骨矛頭,綁縛在長木柄上,這就大大提高了矛的刺殺效果。早在商代已出現了青銅矛頭,並且大量地用於戰爭。曾在殷墟侯家莊出土了一層成捆的青銅矛,每捆10支,共700餘支,可見那時青銅矛的製造量已經很大了。殷王的禁衛兵多裝備這種銅矛。商代的青銅矛不僅量多而且製作工藝已有相當水平,形體寬大,雙麵有刃,且雕鏤精致,式樣美觀,不僅是實戰的兵器,也堪稱藝術珍品。周代的矛,刃部加長,鋒部更為厚實,銎部減短,兩側的環取消,形式更加簡化,實戰性增強。那時兵車上使用的兵器最長的便是長矛,足有兩丈四尺(周尺),稱為夷矛。步兵使用的矛長兩丈,叫尊矛。若論長度,矛可列“五兵”(古代“五兵”泛指五種兵器,步卒“五兵”有:戈、殳、戟、酋矛、弓矢)之首。
戰國時期出現了鐵矛。鐵矛頭比銅矛頭體長,而且十分鋒利。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那時南陽一帶出產的鐵矛,質地優良,刺在人身上,就像黃蜂一樣凶,蠍子一般狠。此後鐵矛頭竟長達84厘米。西漢時騎兵是軍隊的主要兵種之一,專供騎兵使用的長矛,全長一丈八尺,稱為“矟(Shuò音碩)”。這種長矛矟一直到唐代仍被看作重要兵器,不許民間持有。
長矛是人們所熟悉的一種古代冷兵器。隨著古代戰爭方式由車戰到騎戰再到步戰的演變推進,矛可說是三代元老。前漢時,秦國大將章邯挺刀攔截楚軍,迎麵碰上楚將項羽,那項羽威風凜凜,橫槊(同“矟”)躍馬應戰。霎時間,刀槊相交,寒光凜凜,不到數合,殺得章邯渾身是汗,隻得拋刀敗走。項羽所持的矟就是一種長矛。三國時張飛用的“丈八蛇矛”,曹操步將程普持的“鐵脊蛇矛”正說明在冷兵器時代,矛堪稱為武將們得心應手的一種利兵器,自然也是軍隊長期裝備的主要兵器。但是長矛也有短處,它的刃部較長,刺殺不夠靈便,所以唐代以後逐漸被槍所取代。此後,矛雖然不再是軍隊的常規兵器,但仍用於作戰,後來的曆次農民暴動,及大革命時期的工農武裝,仍主要以大刀長矛為武器。
6.槍
槍與我們現代所指的步槍、手槍、衝鋒槍、機關槍截然不同。古代兵器中的槍,是一種類似於矛的刺殺兵器。二者的區別在於,槍頭比矛頭的刃部短而銳尖,所以刺殺時槍比矛更為輕便鋒利,由此槍取代了矛成為後來的主要兵器。
據說槍最早出現於黃帝時代,直到漢代前期槍仍是竹竿或木杆削製成的。後漢時,諸葛亮遣人製造的槍加了鐵槍頭,長兩丈到兩丈五,樣子還未脫離矛的形式。到晉代,槍的形製趨於短而尖,其性能及刺殺效果均優於矛,因此更加廣泛地應用於作戰。自唐代以後槍取代了矛。據《太白陰經》記載“唐製,每軍12500人,槍占‘十分’”。就是說,兵士們人手一支槍,共12500支。兩軍對陣時,用槍刺殺敵手;安營紮寨時,立起槍杆可築營牆;渡河涉江時,紮縛槍杆作木筏。可見那時槍在實戰中用途極廣。唐代的槍分為漆槍、木槍、白幹槍、撲槍四種,其形製目前尚無圖可考。《武經總要》中記載18種形製各異的宋代槍:雙鉤槍、單鉤槍、搗馬突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等。宋朝軍隊作戰以槍為主,平時操練以槍法為基本項目。著名的“楊家將”家傳的練槍法稱“楊家槍”,楊業父子都善使槍,為保大宋江山,楊家諸將曾馳騁疆場,立下了不朽功勳。據說元末農民起義的首領朱元璋起兵時,身帶雙槍作戰。一支用於步戰,槍長一丈六尺,槍杆一握粗。另一支用於騎戰,槍長一丈二,上懸黑纓、黑旗。每次激戰,都拿著它勇猛地殺向敵陣。將士們見到朱元璋的黑旗黑纓槍,個個奮勇爭戰,所向披靡,銳不可擋。在那征戰沙場的崢嶸歲月裏,朱元璋曾身曆矢石,槍柄上留下三處刀痕,黑旗上掛有五處箭射穿的洞。這成為他日後炫耀武功的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