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心忍性,百忍成金
退一步準備之後,才能衝得更遠,
謙卑地反省之後,才能爬得更高。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
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忍與不忍,事關重大,忍則心平身安,不忍則禍及身家。所謂“一忍百事成,百忍萬事興”,講的就是此理。
佛學文化中,“忍”曆來被視為其思想精華與修煉精義,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先哲們都不約而同地認識到了“忍”對於人生成敗、幸福、安康的重要意義。孔子“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名言是多麼深刻,釋迦牟尼“六度萬行,忍為第一”的佛理又是多麼精辟!
為進一步理解“忍”的內涵及其奧秘,下麵這些經典論述,會使人有所開悟: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程頤曰:“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
韓琦曰:“欲成大節,不免小忍。”
陸遊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
孫真人曰:“忍則百惡自滅,省則禍不及身。”
禪學認為,修身修道皆需“廣結善緣”。而善緣的獲得,離不開忍的智慧。
忍是一種修養,一種德行,一種度量。
“忍”曾被一些人誤解,以為是意誌軟弱、缺乏鬥誌的表現。
其實,“忍”是為了某種崇高的目的而達到的自我克製的精神境界。忍一己之私,成大眾之公;忍一時之氣,成長久之利。事有可忍與不可忍之分。持“忍”,並不是事事皆可忍。無原則、無目的之忍,凡事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忍了之,則既害人又誤己。
遇爭持忍,善哉。
遇辱善忍,大善。
遇誘自忍,至善。
——禪師智語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當我們麵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誘惑、挑戰、種種不快時,更需要“忍”字當先。如此才能修身養性,才可安身立命,才會活得自在。
忍可以使人達到淨心祛煩、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以禪的智慧認識忍,實踐忍,便可以克製人性中的卑劣欲望和行為。
以禪的意誌修煉忍,參悟忍,就能顯示出一種力量,就能達到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境界。
故事1.高僧讓路
一日,一位高僧化緣回來,正趕上狂風驟雨、山洪暴發。山下的河道上,通往寺院的唯一的一座獨木橋,在颶風和急流中已是岌岌可危。高僧趕緊走上獨木橋,急著回寺院。
沒想到,就在高僧走到獨木橋的三分之一時,對麵突然走來一個手持牛耳彎刀、氣勢洶洶的惡人,他野蠻霸道地舞動著手中的刀,責令高僧退回去,讓他先過。
高僧武功蓋世、身懷絕技,別說對方拿著牛耳彎刀,就是拿著象牙彎刀他也不怕。可是,高僧畢竟是高僧,他真的咽下這口氣,轉身往回走去。
不知是天意還是造化,就在高僧剛剛回到岸邊,那個惡人剛剛走到獨木橋的三分之二時,一個巨浪打來,獨木橋轟然倒入急流中,橋和人都不見了蹤影。
高僧站在岸邊,雙手合十,為那個惡人超度。
人生啟迪:
人生在世,忍不僅是一種內在的修養,更是一種化解危難困境的智慧。
故事2.法師蒙冤
一日,有一個人請了一位法師主持法事,以追念亡父。法師做完了法事後,就直接回寺了,但接下來卻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來,請法師的這個人曾把100兩銀子放在佛壇旁抽屜裏,但此時卻不見了。他回想來過佛壇的人,除法師外再沒有其他人,於是就認為法師偷了銀子。
這個人很憤怒,認為出家人竟然幹出這種不體麵的事,實在是可恥。他決心要回銀子。
第二天,他就上山找法師要銀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