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困境是一所大學(1)(2 / 3)

他們在車上僵持了一會兒。最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的上司打開車門走了出去。坐在車後座的她,目瞪口呆地看著有些年邁的上司拿著公文包向前走去。他在凜冽的寒風中攔下了一輛出租車,飛馳而去。淚水終於順著她的臉頰流淌下來。

老司機輕輕地歎了一口氣,說:“他就是這樣一個嚴厲的人。時間長了,你就會了解他了。他其實也是為你好。”

老司機給她說了自己的故事。他說他也遲到過,那還是在公司的創業階段。

“那天他一分鍾也沒有等我,也不要聽我的解釋。從那以後,我再也沒遲到過。”他說。她默默地記下了老司機的話,悄悄地拭去淚水,下了車。

那天她走出出租車踏進公司大門的時候,上班的鈴聲正好響起。她悄悄而有力地將自己的雙手緊握在一起,心裏第一次為自己充滿了無法言喻的感動。從這一天開始,她長大了許多。

現在,她已經跳到另一家更大的公司上班。可是她一直非常感謝那位上司,是他給了她一帆風順的人生以當頭棒喝的警醒。

人的一生順境和逆境的數量、重量也是大體相等的。這如同晝夜輪轉,形影相隨一樣,它是沒辦法分得開的。人不可能一生隻順不逆,同樣,也不可能一輩子隻逆不順。而在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和經曆過的坎坷、逆境成正比。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無代價的成功,沒有不經失敗的智者。

欣然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

有一個電台的節目,講的是日常生活中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有位老年聽眾打來熱線電話,訴說自入夏以來,周圍總有些鄰居在夜裏很晚還在玩鬧喧嘩,害得本來就易失眠的她總睡不好覺。因為電台節目著重在心理上的調節,所以主持人在簡單地講了些非心理學的“交涉手段”後,重點講了些怎樣運用心理上的調節述來避免外界噪音的幹擾。

這位老年聽眾剛放下電話,又有一位知識界的老年婦女打來電話,她明確表示不能同意主持人剛才的看法。她接著一連串地譴責了社會上種種看不慣的現象,什麼鄰居缺乏公德啦,小青年沒有禮貌不讓座之類的事情。主持人提醒她這個節目談的是心理問題,可這位老年婦女馬上回了句:“心理問題是和社會問題密不可分的。”

很多人都同意這位老年知識婦女的看法,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是密不可分的。許多心理障礙的產生都與當事人不能明晰地“洞察世事”有關。這些人總愛從主觀上認定現實應該是什麼什麼樣子的,可現實卻偏偏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完美”,於是現實中出現的各種不如意讓他們耿耿於懷,氣鬱結心。對於這類人來說,他們總在那裏希望和要求,要求生活應該怎樣怎樣,希望別人應該如何如何。可他們偏偏忽視了要求自己,沒有要求自己認清現實社會的時代規定性並做好積極的適應。

他們中有的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總愛感歎“生不逢時”,其實他們更應了解這一事實,即在任何地代任何地點都會有人感歎“生不逢時”。生活一定要是花好月圓的才能使自己稱心如意,這種觀念對人生是十分犯忌的事,因為這一觀念必定會削弱堅強、智慧、奮發等許多寶貴品質的培養。

人生從總體上來說是充滿艱辛和坎坷的,所以生活的人們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既懷著希望,又敢於接受殘缺,重要的是永遠不被生活的挫折所打垮!同時,當我們放棄以“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而換之以一種客觀冷靜的目光時,我們就會在一種平穩的心態下生出許多適應並改造社會的智慧來。比如就拿遭受鄰居幹擾這件事來說吧,我們也許能想出許多影響的方式來,比如找一個他們最聽得進去意見的時候說,或攻破他們中的某個“薄弱環節”,或找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出麵等等,於是就形成良好的心態促進了現實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後者又反過來恐固了良好的心態。這時也許我們仍弄不清楚“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你和我”,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這種雙重改變的趨勢是我們大家都歡迎的。

比爾·蓋茨曾經給年輕人的忠告:許多殘酷的事實,我們是無法逃避和無所選擇的,抗拒不但可能毀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許會使自己精神崩潰。因此,人在無法改變不公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十五世紀的教堂遺跡,裏麵有這樣一句讓人過目不忘的題詞:“事必如此,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