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困境是一所大學(1)(3 / 3)

人在無法改變不幸或不公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不可改變的現實。接受事實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即使我們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能改變事實分毫,我們惟一能改變的,隻有自己。

人生有時很殘酷,總是充滿了不可捉摸的變數。如果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當然是很美好的,我們也很容易欣然接受。但事情卻往往並非如此,有時,它帶給我們的會是可怕的災難,這時如果我們不能學會接受它,反而讓災難主宰了我們的心靈,那生活就會永遠地失去陽光。

麵對不可避免的事實,詩人惠特曼這樣說:“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等挫折。”這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已故的布斯·塔金頓總是說:“人生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忍受,隻除了一樣,就是瞎眼。那是我永遠也無法忍受的。”然而,在他60多歲的時候,他的視力減退,一隻眼幾乎全瞎了,另一隻眼也快瞎了,他最害怕的事終予發生了。塔金頓對此有什麼反應呢?他自己也沒想到他還能覺得非常開心。甚至還能運用他的幽默感。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時,他卻說:“嘿,又是老黑斑爺爺來了,不知道今天這麼好的天氣,它要到哪裏去?”塔金頓完全失明後,他說:“我發現我能承受我視力的喪失,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事情一樣。要是我五個感官全喪失了。我也知道我還能繼續生活在我的思想裏。”為了恢複視力,塔金頓在一年之內做了12次手術,為他動手術的就是當地的眼科醫生。他知道他無法逃避,所以唯一能減輕他受苦的辦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絕住在單人病房,而住進大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他努力讓大家開心。動手術時他盡力讓自己去想他是多麼幸運:多好呀,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能夠為象人眼這麼纖細的東西做手術了。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術。和不見天日的生活,恐怕都會變成神經病了。可是這件事教會塔金頓如何忍受,這件事使他了解,生命所能帶給他的,沒有一樣是他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

威廉·詹姆士曾說:“心甘情願地接受吧!接受事實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小時候,漢斯和幾個朋友在密蘇裏州的老木屋頂上玩,漢斯爬下屋頂時,在窗沿上歇了一會,然後跳下來,他的左食指戴著一枚戒指,往下跳時,戒指鉤在釘子上,扯斷了他的手指。漢斯尖聲大叫,非常驚恐,他想他可能會死掉。但等到手指的傷好,漢斯就再也沒有為它操過一點兒心,他已經接受了不可改變的事實。

接受現實,並不等於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隻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奮鬥。但是,當我們發現情勢已不能挽回時,我們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後,拒絕麵對,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隻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我們每個人遲早要學會這個道理,那就是我們隻有接受並配合不可改變的事實。

學會在各種壓力下生活

生活中總有一些壓力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波動,而所謂“憂鬱症”患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及任何人的身上,隻是程度上有所差異罷了!年輕人大多因為課業壓力太重;中年人多與事業、家庭,以及人際壓力有關,而老年人呢,則可能麵臨健康狀況愈來愈差,以及老友生病或逝世的壓力,而感到空虛、苦悶,甚至害怕!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環境。”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菲利普·戈爾德博士說。大多數的人認為壓力乃是一種消極因素,殊不知壓力在某種意義上也有其積極的一麵。生活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就好比幻想在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行走,或如同在沒有路麵支撐力的情況下騎自行車一樣——是絕對不可能的。

事實上,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憂鬱“的時候,在麵對生活壓力的時候,如何適當的放鬆自己、並對抗壓力,已儼然成為現代人必修的功課!在麵對不同壓力之時,每個人的反應也會不一樣。一個個性開朗、調適能力較強的人,比較可以順利地排除壓力;反之,如果個性較悶,調適能力較弱的人,可能會情緒低落、吃不下、睡不著、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對未來感到悲觀、信心喪失,嚴重的甚至會有自殺念頭,需要接受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