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有一種幸福叫安靜(2)(3 / 3)

十年後,當《瓦爾登湖》出版時,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遭到批評和譏諷。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本書的影響卻越來越大,終於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巨著。

然而,在1900年,又曾發生過哪些事?

是第二屆奧運會在法國巴黎召開?還是瑞典政府啟動諾貝爾基金會?是英國從好望角挺進殖民地?還是美國開辟了巴拿馬運河?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離了北京,還是34歲國父孫中山在廣州初露崢嶸?

如果這些都是繁華和浮雲,那麼在1900年,一個天才鋼琴師出世了。在電影《海上鋼琴師》裏,由於主人公沒有父母,被船上收留他的水手命名為“1900”。他一生都不曾下過這船——海、船、來來往往的乘客、夢囈般的一段單戀及鋼琴,構成了他唯一的世界。

電影裏有個片段極具感染力:在顛簸的甲板上,1900走得泰然自若。他鬆開定琴的旋鈕,凝眸,仿佛一雙上帝的眼睛憐憫地注視著人類。鋼琴開始隨著大海舞蹈,他也開始隨著鋼琴旋轉,大廳搖擺,他彈奏於驚濤駭浪之上揮灑自如。鋼琴聲仿佛是大海歡樂的笑聲:歡騰的、熱烈的、迷醉的、自由的......如此美妙琴聲,沒有人會不為之傾倒。

也是在1900年,當一代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讀過梭羅的著作《論公民》後,從此膜拜為梭羅的忠實擁躉。甚至晚年,在距離莫斯科200公裏的森林深處,托爾斯泰也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並在此處寫下了影響世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隻不過,托爾斯泰常常老淚縱橫,感歎自己一生並不幸福,於是他說:“人隻應當忘記自己而愛別人,才能安寧、幸福和高尚。”如果常常隻有幸福的人,才有資格聆聽花開的聲音。你,可以聽到嗎?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需秉持一種寧靜,排除喧囂紛擾,傾聽真實,生命的晶體才能充滿一種張力,沉寂而擁抱喜悅,內斂而含蓄待發。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工人將手表弄失在倉庫裏,許多人參與進尋找的行列,翻箱倒櫃,都沒有將手表找出來,最終一個小男孩沒費多大力氣就找到了它。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辦到的。

“我隻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到手表的滴答聲了。”小男孩回答。

是的,往往能夠保持寧靜的人,才能使心靈的樂土花開遍野。花開花落間,心事靜的,花是動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之間,奔突而循序漸進,和諧而飽含希望。其實人的一生就是花開花落的過程,你的明淨與芬芳,感動的不僅僅是別人,也深深的感動著自己,所謂非淡泊無以明誌,所謂非寧靜無以致遠。

心靈就像一個湖泊,隻有在它安靜的時候,它才能照見美麗的天空。

一個總是處在快樂和幸福中的人,並不是因為他的心裏隻有愛,沒有痛苦和嫉妒,而是因為他的心靈足夠的寬廣,就像是海洋,即使有一片海域多麼的不安寧,也無法占據他的整個心靈,在其它地方,依然是海闊天空般的平靜。

也許你已經明白了,隻有一顆豐富而寬廣的心靈才會真的安靜下來,在這種狀態下,痛苦和嫉妒才不會傷害到你的愛,你的幸福。就像是同一塊石子,扔在一個小小的湖泊裏便可以打破它的寧靜,而扔在海洋裏卻隻會濺起一個微不足道的浪花而已,並且立刻會被海洋的寬廣撫平。

你或許經常都在後悔曾經做過什麼,沒有做過什麼,你想如果你能回到那個時候,你一定會和那時的你溝通交談。但是如果你真的能覺知的話,你便會發現,你是完全可以和那個時候的你進行交談的,因為“他們”一直都存在於你的觀念裏,當你明白這一點,並嚐試著與這些困擾你的觀念進行交談時,你的心靈便真的安靜下來了。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顆,安靜的心靈,去傾聽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