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說:“你看到下大雨時街上流的水沒有?水流得很急,那水都是渾的,等水流到低窪處停下來後,幾天就清澈了。你在著急時就會像下大雨街上流的渾水一樣,靜下心來就會像水停下來一樣,水一清就會看清水下的東西,一渾就設麼都看不到了。”
於是憶波知道了“水靜則清,人靜則聰”的奧妙。遇事能沉住氣,就是給大腦一個由模糊到清晰的過濾過程,其實很像奔湧的渾水停下來,經由沉澱而變清的過程。
寧靜是一種高度專注的心境,是吸納知識的催化劑。保持寧靜,注意力才能集中於一點,把身邊的喧鬧和一切幹擾關在心靈之外。在寧靜中積蓄,消化新知識,回憶,調動舊知識,使自已全部的知識在較高層次上重新排列組合,從而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寧靜開啟心智,寧靜孕育智慧。
寧靜是發現自我的明鏡台,是檢點自我的清醒劑。“人貴有自知之明”。而要自知之明就必須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心湖靜如止水,才能夠靜思自我。靜思是認識自已的有效方式,靜思時,才會清醒自已是誰,想幹什麼,從而不斷地充實自已,完善自己,豐富自已。靜思使人清醒,靜思使人深刻,靜思使人明智,靜思使人更有能力,靜思使人更有韌性。
寧靜是一種“心遠地自偏”的情懷,是一種真實而灑脫的人生境界。在世態人生中,“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一旦遇到此番襲擾,隻有追求寧靜,耐得寂寞,依戀平淡,才能樂觀地看待人生,淡泊地對待榮辱得失。歸於寧靜,生活就像那涓涓的溪流。又像那寂靜的山林。自己和周圍都沒有假麵具,花開花落由它去,雲卷雲舒任自由。在平靜中過著屬於自已的真實生活。
寧靜是一種心懷澄澈的美麗,是一種誌趣高雅的享受。曆代不少文人學士都對寧靜做了由衷的讚歎:“萬事從一起,萬物靜中得,”說的是在寧靜中能駛向斑斕,步入輝煌;“水靜則清,人靜則明”,說的是寧靜能明白事理,步入勝境;“靜極見哲理”,說的是寧靜能產生思想,發現哲理;“閑看秋水心無事,靜聽天籟興自濃”,說的是幸福珍藏在平靜的心境之中。細細想來,寧靜是那麼純真,那麼珍貴,那麼美好。寧靜是福。
寧靜是排除幹擾的過濾器,是誘惑的防腐劑。人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有的人在誘惑中失了節,有的人在誘惑中喪了名,有的人在誘惑中毀了家,甚至有人在誘惑中丟了命。這些被誘惑擊倒的人,多不安於寧靜或不能守住寧靜。在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和各種誘惑麵前,多一些寧靜安適,才能少一些心煩意亂。何不試著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在工作中多一份創造,對社會多一些貢獻。
寧靜是一種自由超脫的生命狀態,是一種大涵養,大智慧。“心收靜裏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隻有心地寧靜,才能成全今生今世無怨無悔的選擇。
寧靜靜是一種境界,也許它與你相距三公尺,但你應該不斷地追求它,千萬不可放棄你的這種努力,或者放任自己的心靈,否則,你便會在滾滾紅塵中迷失自己。
更多的時候,麵對股票、房地產、美女、俊男,許多人是沉不住氣的,心像水麵上的葫蘆,你像把它按下去,但剛一鬆手,它就又浮起來了。
人若平靜,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悠悠白雲如見翩翩白鶴。
人若浮躁,則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落葉飄飄如見鈔票紛紛。
浮躁是一團泡沫,易碎!
平靜是一枚秋葉,安逸!
安靜的心靈才聽得見花開的聲音
關於安靜這個話題,從古至今有很多哲人談論過。如佛家說:“靜能生慧”;莊子說:“聖人之靜,善於固守養靜,萬物不足於撓其心誌,所以能靜”;諸葛亮說:“非寧靜無以致遠”;還有如“於無聲處聽驚雷”和“此時無聲勝有聲”等等。我們從中可以讀到安靜是一個人的修養,安靜是一種生活的狀態,安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安靜是一種內斂的力量。
“1945年3月末,我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似得白鬆。那是愉快的春月,人們感到難過得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融,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展了”——梭羅在小說《瓦爾登湖》中,向世人描繪了一副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這一年他28歲,撇開金錢與功名的羈絆,在瓦爾登湖畔自檢了一個小木屋,孤耕孤食生活了兩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