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會遇到坎坷磨難,人生沒有絕對的苦與樂,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追求享樂是人的天性,但經曆苦難也是人生的必然。昂揚向上的人在絕境中捕捉飛逝的機遇,消極頹廢的人在絕望中走向墮落沉淪。前者是失意不失誌,後者是坐以待斃,破罐子破摔,但是我們時時要記住用微笑麵對生活。
生活中沒有絕對的苦
苦與樂,是兩個相反的不同概念。這兩個概念相依相存,沒有苦,我們就無法對比出什麼是樂,反過來也一樣,沒有樂,我們就無法對比出什麼是苦。苦盡甘來,耕耘時的苦是為了收獲時的樂。謂苦怨苦,都不會有好的出路;化苦為樂,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苦樂相隨,有苦便有樂,我們感到奮鬥的過程很艱辛,但要懂得苦中作樂,同時也要學會苦中尋樂。張海迪在下肢高位截癱的痛苦之下,依然能夠振作起來,享受生活的樂趣,這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精神。我們要學會苦中作樂,學會在惡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享受自然的快樂,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繼而再去享受這份美好。記得看過這樣一篇報道,報道中女孩的蛻變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在貴州的一個小山村裏,有一個被人們稱之為“白癡姑娘”的小女孩,她在小的時候因為一次車禍,失去了父親;因為這次車禍,她的腦組織受到了輕微損傷,所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差。她學什麼東西都比同齡人要慢,經常遇到一些問題,連老師都會無端發火,就因為一些看似“想都不用想”的問題,她也無法理解。由於被周圍的人歧視,她的性格變得陰鬱多變,在一次和同學的爭執中,因為同學直言侮辱她,她便將同學打傷了。也因為這樣,她被送進了教養院。在教養院的三年時間裏,這個小姑娘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堅持勤奮學習,連勞動的時候,她都還在背課文、背單詞。當她從教養院出來的時候,她已經順利地完成了初中的學業。
但因為缺乏社會經驗,從教養院出來後不久,已經長成大姑娘的她就先後兩次懷孕,為此,社區裏的人們更是將她作為反麵例子教育自家的孩子。不僅如此,還把此事常掛在嘴邊,作為鄰裏街坊談論的笑料,更將她看做是道德敗壞的姑娘。
眾人冷漠嘲諷的目光使她抬不起頭來,她喪失了繼續學習的信心。然而在母親的關愛中,她重新振作起來,對生活再次充滿了希望。
姑娘和母親相依為命,她們雖然過著簡樸的生活,但她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她們始終堅信,人生有苦便有樂。兩次流產的結果,使她喪失了生育能力,也沒有人願意娶她。後來,她在母親的支持下,堅持每天晚上在社區門口擺攤賣點兒小吃。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太願意到她那兒去買東西,但漸漸地,買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收養了四個孤兒,雖然不能給他們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卻用自己的愛心為他們創造了一個溫暖的家。在這之後,她堅持白天自學,晚上掙錢養家。兩年之後,她完成了夜校的學習,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學。
八年後,三十五歲的她在丈夫的陪伴下,走入學校會堂。在那裏,她從校長手中接過了自己的畢業證書:她已經取得了文學博士學位。那時候,人們都向她投來羨慕的眼光,沒有人知道,走到這一步,她付出了多少;也沒有人知道,她一路走來,克服了多少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
回過頭來看這個故事,我們就會發現,苦難本身是不幸,但就像女孩和她的母親所堅持的那樣,人生有苦就有樂,隻要我們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希望並為之努力,苦難甚至正好是我們行動的巨大推動力。事實上,幸福和不幸都藏在我們心中,隻要我們保持幸福的心態,就可以把苦難變成美好。
生活就像一杯苦咖啡,需要我們慢慢地去品味,仔細地去品嚐,才能品嚐出其中的樂。耕耘一分的苦,就能收獲十分的樂,苦與樂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既有苦又有樂,這樣的人生才算完美。在成長過程中,有了苦與樂的陪伴,人生才變得有意義,變得有滋有味兒。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曆人生的苦難,怎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所以,要明白苦與樂不是絕對的,更要學會苦中作樂,哪怕在困境中也要笑一笑,因為苦盡就會甘來。
苦難能讓生命更精彩
人生在世,苦難在所難免,它是每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無知走向智慧的一條必經之路。苦難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生存所必須經曆的。所以,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懂得和苦難做朋友,有的時候,苦難會讓生命散發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