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在苦難中也要笑一笑(1)(2 / 3)

對於懦弱者而言,苦難是無情的,就好比殘酷的地獄。他們在麵對苦難時,總是覺得這是一種煎熬,完全看不到前進的亮光,繼而失去鬥誌,最終意誌消沉,一蹶不振。而對於勇敢者而言,苦難就好比一種挑戰,對於喜歡挑戰的他們來說,那就是“天堂”。他們在這裏都會堅定信念、努力拚搏、永不放棄,最終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生命也因為有了苦難,才變得更加精彩。

盧梭是18世紀中期啟蒙時代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他出生於現今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後第十天,母親因產後失調,於7月7日逝世。盧梭10歲時,他的父親因和當時日內瓦共和國的“小議會”中一個名叫戈迪耶的先生發生了爭執,最終盧梭的父親在捍衛正義與向黑惡勢力屈服之間毅然選擇了前者,在法院下達了緝拿通知書後憤然地離開了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盧梭。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滿16歲的盧梭,隻身離開日內瓦。

盧梭離開日內瓦之後,在法國一家博物館做了一個館員。他之所以做這份工作,是因為盧梭從小就喜歡畫畫。一次宴會上,前來參觀的人們就一幅油畫是表現古希臘神話還是曆史這個問題發生了爭論。博物館館主眼看爭論越來越激烈,就轉身找到盧梭,並要求他過去解說這幅畫。使客人們大為驚訝的是,這個館員的說明是那樣清晰明了,那樣深具說服力。爭論馬上就平息了下來。

“先生,你的說法很別具一格。能否問您一個問題?”一位客人對盧梭的解說非常有興趣,很尊敬地問道。

“謝謝,請問吧!”盧梭回道。

“您是來自哪個大學?說實話,您對這幅畫的解說太完美了。”客人非常羨慕地說道。

“我在很多學校學習過,先生。”盧梭停頓了一下,“但是,我學的時間最長,收益最大的學校是苦難。”

“苦難?”客人不太理解。

“是的,先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苦難更權威、更具魅力的學校了。”盧梭解釋完之後,轉身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盡管盧梭當時隻是一個貧窮低微的博物館館員,甚至隻是一個小小的仆人,但不久以後他就以其超群的智慧使整個歐洲為之震驚,更被譽為18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天才。

“苦難是最好的大學”,誠然,上天創造天才的方式常常是不可思議的,這其中的奧秘之一便是苦難。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可貴之處,就是不輕易被苦難壓倒,不輕易因苦難放棄希望,不輕易讓苦難傷害自己蓬勃向上的心靈,而是要與苦難為友,在苦難中磨煉自己。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不斷壯大自己。而正是這樣,生命才會煥發光彩,才會散發芳香。

在弱者的眼裏,苦難是鞋裏的細沙;而在強者眼裏,苦難則是一顆華麗的珍珠。苦難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苦難讓我們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苦難讓我們知道一切都如此來之不易;它讓我們學會了對生活感恩,學會對生活珍惜,學會勇往直前……

人生旅途中,充滿了鮮花,也充滿了荊棘;充滿了幸福,也充滿了痛苦。天有不測風雲,苦難總會在不經意間不期而至,艱難險阻更是時時刻刻都存在:學業的失意、疾病的折磨、自信的受挫、親人離去的悲傷……在踏上人生路途的時候,我們就該明白前途的坎坷。要接受溫潤的春和赤烈的夏,就必須接受清冷的秋和寒冽的冬,與苦難做朋友,感謝它,擁抱它,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散發芳香……

學會去適應環境

一個人想要生存,想要立足於社會成為強者,就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而不是妄想控製時代的變化來適應自己。換句話說,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去適應環境;不能改變社會,那就學會去適應社會。

托爾斯泰說過:“很多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卻幾乎沒有人能夠如願以償;而很多改變自己適應社會的人,卻在無形中影響了社會。”這句話就像一個警鍾,敲醒了無數沉睡的世人。誠然,環境的變化是一個長期而又緩慢的過程,一個人的力量往往是微不足道的。社會也是一個大環境,人作為構成社會的一份子,隻能去適應它,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到其中。

從前,有一位修道的年輕人聽說世間有一種“移山大法”,可以將大山憑空移動,而且毫不費吹灰之力。於是,他就四處打聽,想要學會這種法術。但拜訪了許多名師之後都未能如願,年輕人十分失望。一天,他去拜訪一位禪師,禪師靜坐院中,看到年輕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便問他:“你為何這般苦惱?”年輕人說:“我聽說世間有一種移山大法,但是始終找不到能夠真正辦得到的人,我很想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入手。”禪師笑了笑,十分輕鬆地說道:“你不用到處跑了,在這裏住下來,一個月之內,我就可以教會你‘移山大法’。”年輕人聽後非常高興,他早就聽說這位禪師非常有智慧,心想著自己很快就能見識到“移山大法”了,於是便很高興地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