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做人做事要講求常理,也要合乎常情。所謂“常”,就是經常的意思,而“常理”,就是通常的道理。中國宋朝的大儒家陸象山先生曾說過:“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亦莫不然。幹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於幹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我們是一個重視常理的民族,遵從常理也符合社會穩定和生活安定的需要。可是在某些時候。我們隻有不被常理所限,不按牌理出牌,才能收到意想不到之功。
漢光武帝統治時期,大將高峻人強馬壯占據高平,當地人民隻知有高峻,而不知有劉秀。劉秀決心除此禍患,於是派寇恂率軍討伐高平。臨行前寇恂請示光武帝:“是要討伐他,還是招降他?”
劉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滅他的全軍。 ”
寇恂領了聖旨,率領大軍日夜兼程趕到高平邊界,駐紮下來。高峻得知寇恂領命來鎮壓自己,便派軍師皇甫文出城拜見寇恂。以便探探朝廷的口風,與此同時,他讓城門高度戒備,不允許任何人隨意出入。皇甫文來到寇恂軍帳後,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
寇恂見其態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氣,問道:“見了本將軍,為何不跪?”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劉秀在此,我也不跪,何況你一個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們這群亂臣賊黨,不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觸朝廷,罪大惡極。本應斬首示眾,誅滅九族,念當今皇上仁激怒了。”便大聲嗬斥道:“這成什麼體統,像你們這種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們又有什麼用?”皇甫文聽到這裏,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來,用手指著寇恂嘲諷道:“你不敢攻城吧?
劉秀小兒沒給你命令,你這小官豈敢亂來?”寇恂冷冷一笑,對皇甫文說道:“本將軍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驚了一下,故作鎮定地問道:“你說什麼?”“來人啊!”寇恂一聲大喊:“把這個狗頭軍師給我拖出去斬了! ”眾武官們忙攔阻道:“將軍,兩兵交戰,不斬來使! ”皇甫文連聲道:“是啊,是啊!將軍難道沒聽過嗎?”寇恂沒有聽取眾人的勸告,命兩個武士把渾身顫抖皇甫文拖了出去。並告訴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訴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斬了,若投降就趕快投降,若不降就等著我的軍隊攻城!”副使忙跑回去告訴高峻,高峻害怕了,當日就大開城門投降了寇恂。眾將領向寇恂賀喜,順便問他:“當日來時,高峻嚴守城池,一點也不像投降的樣子。
為何殺了皇甫文他就這麼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釋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讓皇甫文來營中見我,言辭態度很傲慢,是想試試朝廷到底是招降還是剿滅。如果不殺皇甫文,高峻一定以為朝廷是來招降他們,這樣他們就有恃無恐,殺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們的決心,所以才這麼快就投降了。”由於沒有費一兵一卒,寇恂便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後甚是高興,賜寇恂黃金萬兩,並加官晉爵。
在這個故事中,“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是常理,大家都認為應該這樣做。可是這樣做結果會怎麼樣呢?頑敵會變得更加頑固不化,剿撫工作會變得更加困難。辦事的目的是達到良好的結果,按常理行事不能達到目的,就隻有反常理行事。
從目的出發,不為常理所拘,行變通之道,這是辦事的要點。但這並不是說,應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論怎樣講變通,也不能脫離天理人情與法律法規的框架。
在上例中,寇恂斬敵使,並沒有違背一般的道義。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指雙方地位相當的情況。寇恂出兵平叛,沒有必要將對方當成平等的對手。他斬殺叛軍來使,也可解釋為處決叛逆之徒,在大道理是行得通的。
我們在生活中突破常理講變通,也一定要講道義、講法律,否則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