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章 逃避是為了更好地生存(1 / 2)

逃避不是畏懼,而是為了更好地求生存、求發展,求自我實現。讀過《三十六計》的讀者早就知道走為上計是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為什麼要把它放為最後一計呢?我想,作者大概是基於這樣一種思路:若利用以前所述的三十五種計謀,實在都不能奏效,那隻能走了。這種走也是出於無奈的被動行為。

但是,我們如果站在主動的位置上,在人性的叢林中利用“走”的計謀,不失為一種新的嚐試。當然,這兒走的意義卻絕不隻是敗走或逃走,而是一個主動的遊擊戰或運動戰。在人性的叢林裏,其人際關係往往複雜得難以分辨,其各種利害關係更為多變和複雜。有時候我們苦於被一事物所糾纏而徘徊不前,終日苦守而長期不見效果,幻想著有朝一日能有新的突破或奇跡出現,可是,我們卻因此而錯過了許多可貴的時間。時間是寶貴的,是稀缺資源,一去永不複返。我們為什麼不將這些時間投入到別的值得我們去幹的事上呢?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走出”這些糾纏?

“走”並不意味著失敗、逃跑,走隻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包含著深刻的內涵,首先,我們“走”時頭腦是很清晰的,目前的局勢,我方所處的位置,“走”的目的等等一係列問題,我們都是很清楚的。其次,“走”隻是緩兵之計,隻是一種形式,為的是爭取更有利的時間和地點,我們必須先“走”一步,這樣便有更多的時間來休息和備戰;最後,“走”也是一種引誘和欺詐,我們“走”在前頭,敵人肯定會乘勝追擊,我方是領路人,敵人是追隨者,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牽著牛鼻子走路。因此,“走”完全可以是一種策略,表麵上給人以潰逃和退出的感覺,但實際上,隻有我們自己才知道這葫蘆裏到底裝的是什麼藥。但話又要說回來,我們“走”時也要“走”得像個樣子,裝要裝得真切一點,讓敵人相信我們是真的敗了,不是假敗,也不是在欺騙他們,這樣,敵人才會很自信、很大膽、很輕鬆地鑽進我們布下的羅網之中。

在人性的叢林中,“走”的形式不計其數,五花八門。概括起來主要分為強者和弱者兩類人各自不同目的和動機的“走”,下麵將詳細敘述。

弱者經常“走”,這是迫於壓力所致,當然也可以主動地“走”,但這種情況較少,弱者走的目的可以說是為了求生存。在夾縫中生存,從而避免了你死我活的競爭,可以說是弱者的生存之道。一項好的機遇若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怎麼辦呢?讓給他唄,沒關係,你還會找出一份更適合你的。否則雞蛋碰石頭,碎的會首先是你,何苦呢?而誰又能想到,“走”後不會出現一份更適合你的呢?走,使你保持了實力,又開闊了眼界,在運動中又壯大了自己,這樣,豈不比盲目的消耗好?

強者也用“走”來周旋敵人。

這裏有兩種情況,首先一種是通過“走”的形式來拖垮對手,使對手精疲力竭而後就收拾之。畢竟,弱者是經不起被強者牽住牛鼻子“走”長路的,“走”得遠了便會受不了,不是被拖垮就是被分割包圍。另一種情況是強者用“走”來誘敵深入。誘惑充滿在人性的叢林之中,有人專門放誘餌等待魚兒上鉤,而又有人卻偏偏知道是誘餌卻甘心情願上鉤,這都是人性現象,這是無法用理論來解釋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魚兒”被鉤著呢?在運動戰中,誘敵深入,至其走進羅網為止,都是要靠我方主動引路,一旦路引得不當,或裝得不像,對方便很可能不會跟著你“走”的。

在人性的叢林中,學會“走”的本領的確很重要。“走”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至不了了之;“走”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增長見識而羽翼豐滿;“走”可以在夾縫中找到我們生存的空間;“走”可以有力地牽引著敵人的牛鼻子順利地將敵人拖進我們的陷阱;“走”還可以直接將敵人拖垮,使其累死。在高手林立的競爭世界裏,人來到這個世界時是兩手空空的,全身赤裸裸的,沒有任何可以抵禦野獸的武器,可我們學會了避害趨利,這是我們的本能,無需再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