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我早早地起了床,煮好湯圓,等待妻子和孩子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餐。
“丁零零--”一陣電話鈴聲,我拿起話筒,電話裏傳來一位老年婦女的聲音:“孩子……”
是媽媽打來的電話?我在想。但聲音不太像,可電話那頭卻開始說個不停:“你說年三十回來的,害得你爸昨天整個下午都心神不定,好幾趟到村口接你們,直到天黑透了,也沒有見到你們的影子,隻有我和你爸兩人大眼瞪小眼,冷冷清清地守著一桌菜,吃得沒滋沒味。昨兒一夜,你爸總是一個勁地歎氣……”
電話裏的聲音有些哽咽。我看了一下顯示屏,知道這是一個打錯了的電話。掛斷後,我記下了顯示屏上的電話號碼,心裏沉甸甸的。
我的父母也都七十多歲了,退休後一直住在鄉下老家。平時,我們在城裏忙這忙那,也難得回家。有時回去一次,老人高興得像過節似的。每次走時,都送我們到村口,直到看不見我們的背影才依依不舍地回去。老人們為子女含辛茹苦一輩子,即使子女們成家立業,一個個離巢而去,仍割不斷他們對兒女的愛和情思。可是,子女的心中又能有多少老人的位置?在千家萬戶喜團圓的除夕之夜,他們一定也會像電話裏那位望眼欲穿盼兒歸的老人一樣,正等著我們回家呢!我突然作出決定,對兒子說:“我們今天不去逛街、看電影了,現在就買車票,回鄉下看你爺爺奶奶。”
半個月過去了。那天,我又想起那位打錯電話的“母親”,她惦念的兒子不知回家了沒有?
於是,按照那天的號碼,我撥了個電話過去。接電話的是一位男子,他聽明白了我的意思後,沉默了好一會,突然抽泣起來。原來他就是那位母親的兒子,他的母親因心髒病發作去世了,他是趕回家辦理喪事的。
電話裏,他難過地告訴我,他母親臨死前,不斷地呼喚著他的名字。待他匆忙地趕回家,沒有能和她說上一句話,她就帶著無盡的遺憾走了。
“你春節為什麼不回去看看他們?”我問。
“我在城裏經營著一家超市,原本打算回家過節的,可是那
幾天生意特別好,因為忙,就沒回來。誰知道媽媽就這樣地走了……想起來,我好悔恨呀!”
這位兒子悲愴地自責,使我唏噓不已。
人的一生中,事總忙不完,但報答親情的機會卻是有限的。一旦失去這種機會,那豈不是一輩子的痛苦和遺憾?
讓我們多創造一些團聚的機會,多給老人一些親情的撫慰吧!過節時,還是應該多回家看看!
讀完此文,讓人不禁想起了電視公益廣告中那位等著兒女吃團圓飯的孤獨老人的身影,作者巧妙安排了一個打錯的電話,引起了“我”的反思,結尾的議論恰到好處,點明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