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17位帝後出宮為尼之因(1 / 2)

北朝17位帝後出宮為尼之因

在中國宗教的發展史上,佛教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以致在封建王朝中早年出自尼庵或末世遁入空門的尊貴帝後也不乏其人。然而,像北朝中後期那樣,百餘年間,僅曆魏、齊、周11帝,竟有帝後17人出宮為尼,實在世所罕見,成了我國佛教史和北朝發展史上一個奇特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國史學家和史學界在解釋和評說這一曆史現象時,存在著一種傾向:即多以佞佛釋之,是媚佛,迷信佛使之。如《晉書·何充傳》載:“二郤諂於道,二何佞於佛”;《新唐書·侯希逸傳》亦載:“好畋獵,佞佛,興廣祠廬,人苦之。”

佛教自東漢明帝時開始傳入洛陽,漢末曹魏時期在河南地區初步傳播,西晉十六國時期迅速傳播和興盛,至北魏臻於極盛。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正是東漢讖緯迷信盛行之際,占星、望氣、風角、卜筮等宗教迷信遍及朝野,但佛教自傳入後就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究其原因,中國早期的佛教表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依附性,自漢至南北朝,外來的佛教愈來愈具有中國的特色,比較廣泛地流傳於民間。連年戰亂,社會黑暗,民不聊生,為佛教的流傳創造了合適的土壤;魏晉玄學所造成的社會清淡風尚,又為佛教崇尚虛無、追求精神解脫的思想傳播奠定了基礎;同時,佛教的因果報應和六道輪回之說,很容易使人麻醉。在這個方麵,儒教和道教是不能與之抗衡的。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門閥世族的倡導下,得到了統治階級進一步的支持和扶植,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南北朝各代統治者,包括皇帝、貴族和世族官僚都崇信佛教,天竺(印度)僧人佛圖澄、鳩摩羅什先後被北朝後趙石勒、石虎和前秦苻堅尊為國師。南朝梁武帝更是一個迷信很深的教徒,尊佛教為國教,曾四次舍身出家為僧,由朝廷和群臣以巨資贖回。北朝當無例外,以北魏為例,各帝王大都倡導、弘揚佛法;據史書記載,北魏遞傳15主(連同西魏),幾乎每位皇帝均在倡導,且主譯經、造寺及刻像之事。如文成帝下詔複興佛法,天下承風。大同雲崗石窟,成古今無比之傳觀。孝文帝於洛陽城南伊闕龍門山之斷崖分刻六龕,其佛最高達130尺,全山造像142289尊。共有造像記及題刻3780品,元魏時代造像記有300品,題名為200品,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中最為珍貴者。宣武景明元年詔營石窟,至正光四年六月,用工802377個。文明皇太後、馮氏、宣武皇、後高氏、孝明皇、後胡氏、恭帝皇後若幹氏及西魏文皇後乙佛氏在長安出家;宣武靈皇後胡氏更明言為佛法而出家為尼。其時洛陽西域僧人不下3000;宣武帝造永明寺,最多時居外國沙門3000餘人。當時文人學士、亦多崇佛;致使寺廟僧人快速發展。從這樣的大背景來分析,北朝17帝後的出宮為尼,皆因佞佛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