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者指出,應該從當時寺院經濟的特殊地位來探討、分析這麼多帝後出宮為尼的根本原因。由於北朝各帝崇尚佛教,使寺院大量興建僧尼空前增多。北魏時,國都洛陽有寺1377所,江北整個地區有寺3萬餘所,出家僧尼達200餘萬人。與此同時,這些佛教寺院都擁有大量的土地、占有很多勞動力,逐漸形成了相當獨立的寺院經濟和特殊的僧侶地主階層。寺院擁有大量土地財富、不事生產,卻享有門閥世族地主階層的特權;他們通過出租或役使依附農民,經營商業,發放高利貸等,剝削廣大勞動人民,聚斂財富。當時無神論者範縝在《神滅論》中曾對這種情況進行了揭露:人民傾家蕩產去求僧拜佛,糧食被遊手好閑的僧眾吃光,財富被奢侈的寺院耗盡!壞人充斥,不能禁止,都高頌“阿彌陀佛”!從這個意義上說,帝後的出家為尼,應與此有關。
近幾年來,曹文桂等學者載文指出:如果我們細讀史籍,便發現北朝17帝後為尼的背景並不相同,大致可以歸納為五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原因中唯獨沒有一項與佞佛有關。這些帝後出家為尼的真正原因包括:首先是因為健康的緣故,寺庵的環境極有利於染病在身的帝後的康複;其次是有的帝後在爭寵的角逐中,由於失寵而被逐出宮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易代而淪為犧牲品的,對這些失敗的帝後來說,入尼庵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去處;第四類是幼主嗣位後兩宮爭權的失敗者;最後則是希圖入寺尋求政治避難的。北朝中後期,寺院勢力在統治階級的扶植下發展迅速,僧尼人數眾多,佛寺遍及全國,其中不少佛寺即為最高統治者出資所建,這些禦立寺庵皆窮極奢麗,收容帝後為尼最多的瑤光寺還有大量供後妃役使的宮女。所以這裏名為寺院,實是帝後悠遊享樂的另一處別宮,被廢黜的帝後隻是失去了內主之尊,而在物質生活上與宮內差異不大。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北朝帝後為尼與被貶入冷宮相比,是一種優待,這無疑會刺激和吸引失敗者的帝後入宮為尼。
還有的學者認為,北朝諸帝的崇佛或滅佛,都是帶著特定的目的的。如魏之太武帝的毀佛,就是因為他發現佛寺有兵器、藏財富、匿婦女,於是詔誅長安所有沙門,焚燒經像。因此,我們分析北朝帝後出宮為尼的原因,就不能單歸結為佞佛一點,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