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懿安皇後的下落
明代第15位皇帝熹宗朱由校的皇後張氏(後諡為懿安皇後)以“性嚴正”著稱。她在明代最後一個皇帝思宗朱由檢登上寶座後,曾一度名聲顯赫,頗得官僚、士大夫的青睞,深受廣大人民的稱頌。就是她,不畏閹黨的強權專製,敢於揭露魏忠賢及熹宗乳母客氏的胡作非為而不怕遭陷害;就是她,在崇禎皇帝清除閹黨的過程中曾助一臂之力,起過重要作用。她的一生充滿了戲劇色彩。為此,清代學者紀曉嵐曾以筆記小說的形式寫了《明懿安皇後外傳》。但是,更富有傳奇的還是她的死。
那是崇禎十七年(即1744年)三月十八日的事。這一天,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了北京城,明王朝宣告滅亡。可憐的崇禎皇帝,孑身一人,走投無路,隻好自縊於煤山。他的皇後也在宮中自殺身亡。唯獨這個懿安皇後卻下落不明,不知所歸。
當時,崇禎出走,宮中大亂,宮女紛紛出逃。熹宗之妃任氏(魏忠賢養女)乘混亂之機,喬裝打扮,詭稱為懿安皇後,出迎起義軍,不幸不久即被宦官王永壽識破。從此懿安皇後出迎或出走之說不翼而飛、盛傳宮中。趙士錦《甲申紀事》雲:“相傳懿安皇後出迎並獻金銀,後不知下落。”計六奇的《明季北略》更是進行了一番繪聲繪色的描寫,曰:“上之出南宮也,使人詣懿安皇後所,勸後自裁,倉卒不得達。兩宮已自盡,宮人號泣出走,宮中大亂。懿安皇後青衣蒙頭,徒步走入朱純臣(成國公)家。”就連談遷的《國榷》也載懿安皇後來不及自殺,隻好隱匿於成國公家。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懿安皇後被農民起義軍義救。談遷曰:“賊”(指農民起義軍)搜成國公家,得懿安皇後,令肩輿送歸太康侯張氏家。(《國榷》卷一百,思宗崇禎十七年三月庚戌)有的記載則具體指定為被某人義救,或言李岩,或言劉宗敏。《平寇誌》卷九載:“偽將軍李岩入成國公府,懿安皇後在府中,聞帝後並崩,倉卒將就縊。岩詢知為後,呼肩輿令老宮人送歸母家。”王宏的《山誌》以及《懷陵流寇始終錄》、《甲申日記》等也有類此記載,並說懿安皇後到家後不久,即自縊而崩,得以潔身歸天。而談遷的《北遊錄》記錄了當時內侍趙璞的話,曰:“懿安張皇後被難,謂偽將軍劉宗敏曰:國母也,毋自辱。送歸外戚張氏,張氏母同懿安皇後投環死,因附德陵。”
當然,更多的人則認為懿安皇後與思宗皇後一樣,皆自殺於宮中。賀宿《懿安事略》載:“崇禎甲申,賊入京師,宮中鼎沸。後聞變自縊。”並聲稱宦官王永壽親眼見到她死。近人孟森在《明皇烈皇殉國後紀》一文中也追述曰:“熹宗張後亦於國變自縊,而熹宗貴妃任氏冒其名。”不過,宮中之變過後,人們隻發現崇禎皇帝朱由檢及皇後屍體,並未見到懿安皇後的屍體,是否自縊宮中,還不能肯定。至於是否像談遷《北遊錄·紀聞》裏所講葬於德陵,現在學者也持否定態度。《華東錄》及孟森講:“順治元年五月己酉以禮葬崇禎帝後及妃袁氏、兩公主並天啟後張氏,萬曆妃劉氏”,然則已發掘的定陵中並無劉妃屍棺,由此估計德陵中不大可能有劉妃,除非葬於他處,但那是不合禮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