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二朝得名原因
曆史上的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名稱,即國號。“國號”是國家產生後所形成的,它是反映國家政權的一種形式,每一個具體的“國號”都有其特定的來曆,先秦時期的“夏”、“商’二朝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建立的國家,它們的“國號”是因何而得名的呢?
近半個世紀以來,學術界為了揭示夏文化,經過大量的探索,肯定了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國家,至於它的地域或屬於何種考古文化問題,尚有不同的看法。關於夏朝的曆史記載,在文獻中主要見之於《尚書》、《詩經》中的一些篇章和戰國、秦漢時代的諸子等著作中,春秋中葉的銅器銘文中也有提到,比較係統的夏朝曆史記載則是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所以,基於上述條件,人們對夏朝的認識還相當模糊,連夏朝的開創者是禹還是啟,還有人為此爭論。由此可知,夏朝的“國號”來曆也是各說各的理。有人認為,夏朝稱號源於“夏部落”,即源於禹,而不是始於他的兒子啟遷大夏。“夏原是一個部落的名稱。”所謂“夏部落”是指禹代表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由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12個同姓(姒姓)氏族(或部落)所組成的,由於夏後氏在這個部落中具有重要作用,便統稱其為“夏部落”。其中夏後氏之“夏”則始於夏地,即禹的封國。“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史記·夏本紀·正義》),夏後氏是以國為姓。夏後氏的首領禹就成為“夏部落”的首領,由它建立了夏朝。
有人指出,夏朝的名稱源自地名,而非因於“夏部落”。因此範文瀾同誌在《中國通史》中曾說:“戰國以前書,從不稱夏禹,隻稱禹、大禹、帝禹;稱啟為夏啟、夏後啟。這種區別,還保存兩人時代不同的意義。開始居大夏的是啟,子孫雖然遷居,夏的名稱仍相沿不改。”就是說:“夏”也叫“大夏”,原是地名,自啟從其父親禹那裏繼承權力,在“大夏”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後,“夏”就成了國家的名稱。文章指出,稱“夏”為“夏部落”是不恰當的,在古籍中,禹的父親鯀稱“崇伯”,禹則稱“伯禹”。他們所代表的部落應叫做“崇”,而不應叫“夏”。“崇”是指“崇山”,為鯀、禹的發祥地,即今嵩山。而“大夏”之名早在高辛氏之世就已存在,並非禹、啟部落的固有名稱。“大夏”的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內。“崇”和大“夏”不但名稱不同,連地理位置也不同,故稱禹、啟所代表的部落為“姒姓部落”較妥。
對此,前者堅持認為,“夏”之名始自禹而不是啟。“夏”是禹的封地,在今河南省禹縣,與啟之“大夏”相距數百裏,“夏部落”是禹受封於夏地而得名的。故“夏原是一個部落的名稱”的提法是成立的。
對於商朝的國號,自古以來,人們對它的稱呼一直很混亂。其稱呼有:“商”、“殷”、“殷商”和“商殷”。在先秦時期,人們已“商”、“殷”混用。如《尚書》、《詩經》、《左傳》、《荀子》、《商君書》、《墨子》等書中講到商朝的曆史時,時而稱“商”,時而稱“殷”。隻有孔子和孟子和後來的韓非子,才始終使用“殷”號。在漢代也是“殷”、“商”混用,惟有司馬遷在《史記》中前後一致地用“殷”這一國號,《殷本紀》即為其證。唐代人也“殷”、“商”不分,而韓愈倒是一直稱“殷”的。宋代的學者一般以“商”相稱。明清以來,人們對“殷”、“商”二號仍是難解難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所說的商朝,其國號究竟是“商”還是“殷”?是先稱“商”還是先稱“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