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三監”詳解

周武王伐紂,攻克殷都以後,為了順利地統治殷民,防止殷民的反叛,曾指定“三監”,負責監督殷民的活動。然而這“三監”具體是指哪三個人,概括起來,約有如下數說:

一、管叔、蔡叔、霍叔。東漢學者鄭玄在《詩·邶庸阝衛譜》中指出:周武王伐紂後,以殷之京師封紂子武庚。因殷頑民難治,武王“乃三分其地,置三監,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後為,“在監導武庚叛”。晉皇甫謐作《帝王世紀》承襲其說。他敘述“三監”的情況是:自殷都以東為衛,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庸阝,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霍叔監之;是為“三監”。這一說的根據出自《逸周書·作雒》。該篇記述武王克殷後,在立王子祿父(即紂子武庚)的同時,“建管叔於東,建蔡叔、霍叔於殷,俾監殷臣”。可知“三監”為上述三叔在先秦古籍中已有記載。

二、武庚、管叔、蔡叔。此說始見於《漢書·地理誌》。該誌記載,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邶,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尚書·大誥序》雲:“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偽孔注:“三監:管、蔡、商。”可知以商殷之武庚與管、蔡二叔列為“三監”,也是漢代以來的舊說。這一說在古籍中的根據多。如《史記》中的《周本紀》、《管蔡世家》、《魯世家》、《衛世家》、《宋世家》等都說管叔、蔡叔“相”武庚祿父,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周公誅武庚、管叔,放蔡叔,而絕不連及霍叔。清代學者崔述指出:《管蔡世家》以“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下麵,接著說“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其後敘述“封叔處於霍”,接著說“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其後敘述“封叔處於霍”,根本不提他相武庚和治殷民之事,“然則霍叔未嚐監殷,明矣”(《豐鎬考信錄》卷四)。此外,如《左傳·定公四年》雲:“管、蔡啟商,其心間王室,王於是乎殺管叔而蔡(放)蔡叔”;《國語·楚語上》記“文王有管、蔡”是“奸子”;《呂氏春秋·察微篇》謂周初“有管叔、蔡叔之事”;《淮南子·泛論訓》言周公“誅管、蔡之罪”;同書《泰族訓》、《要略篇》皆說“管叔、蔡叔奉公子祿父而欲為亂”。從先秦至西漢的史籍中,都隻談管、蔡與商紂之子武庚祿父,三者互相勾結,叛周為亂,正說明這三人便是“三監”。

三、武庚、管叔、霍叔。這一說的根據也是《逸周書·作雒》。原來該篇中說:武王克殷,“立王子祿父”,“建管叔於東,建蔡叔、霍叔於殷,俾監殷臣”。但晉孔晁注此篇,隻說“封祿父以邶”,“東謂衛”,“霍叔相祿父”;後又說“康叔代霍叔,隻旄代管叔”,而毫不提及蔡叔。清代學者王引之認為;孔晁所據本隻有霍叔而“無蔡叔”,“俗本‘霍叔於殷’上增‘蔡叔’二字”,是後人所加。《商君書·賞刑》謂:“昔者周公旦殺管叔,流霍叔。”這裏也認為,管叔、霍叔與武庚一起作亂而被周公誅殺和流放。王引之在列舉上述證據後,接著指出:“武庚及二叔皆有監殷臣民之責,故謂之三監。或以武庚、管、蔡為三監,或以武庚、管、庚為三監,則傳聞之不同也”。可知,武庚與管、霍二叔為三監之說,也是先秦著作中流傳的說法,由來已久。

上述關於“三監”的3種說法,究竟以何說為是,乃研究周初曆史必須回答的。學者各執根據,互相詰難,爭論一直十分激烈。《尚書大傳》記:“武王殺紂,而繼公子祿父,使管叔、蔡叔監祿父。武王死,成王幼,……周公身居位,居天下為政。管、蔡疑周公,流言於國,……然後祿父及三監叛也。”持第一說者據此“祿父及三監”的話,證明紂子武庚祿父在“三監”之外,三監自指管、蔡、霍三叔。持第二說者辯駁說,這裏的“三”字當為“二”。此傳上文連說“使管叔、蔡叔監祿父”,“管、蔡疑周公”,可知除祿父外,周人隻有二監。“三”字乃後人傳抄增改。《史記·周本紀》及諸《世家》都說“管、蔡與武庚作亂”與此傳“祿父及二監叛”正合。現代學者顧頡剛作《“三監”人物及其疆地》一文,力辯“三監”是武庚和管、蔡而沒有霍叔。他說:“如果霍叔實為邶監,或實相武庚,那麼當武庚舉兵的時候,倘使霍叔不和他通謀,則放在霍叔麵前的隻有被殺或被囚的兩條路”,在周公東征勝利後,“他便非身敗名襲不可”。然而“他乃安然無恙”,在《漢書·古今人表》中“竟巍然列於第四格‘中上’,和滕叔繡、唐叔虞等安保祿位的君主們編在一列”,可證“他沒有做過三監或是武庚的傅相”。但現在流行的說法,如範文瀾著《中國通史》、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都以“三監”為管、蔡、霍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