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盟”的訂立時間(1 / 1)

“白馬之盟”的訂立時間

秦末農民中揭竿而起的劉邦,在秦朝被推翻後,為了籠絡一切勢力擊敗與他爭天下的項羽,先後分封了韓信、英布等七個異姓王,公元前202年,當曆時四年的楚漢戰爭以項羽自刎於烏江、西漢王朝誕生而降下帷幕後,劉邦旋即以武力、陰謀並用,逐個翦滅勢力日益增長的異姓王,改而分封了許多同姓王,以拱衛皇室、鎮撫天下。

《史記·周勃世家》載:為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劉邦曾隆重地與開國功臣們殺白馬而盟誓:“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白馬之盟”成為西漢一朝臣子抗爭佞幸的有力理論依據,劉邦死後,陳平、周勃就是以它為號召,一舉誅除了欲篡政奪國的諸呂,維持了劉漢王室。有人曾懷疑劉邦君臣是否約定過這一盟約,但是,諸多史料,包括《漢書·王陵傳》中記載呂後篡政後,王陵責備陳平、周勃的話:“始與高帝歃血而盟,諸君不在邪?”陳、周二人未加否認,默認曾參與盟誓,這些都證明“白馬之盟”在曆史上確實存在的。那麼,“白馬之盟”訂立於何時呢?是先訂立盟約,後翦滅異姓王;還是先翦滅異姓王,後訂立盟約的呢?

一種意見依據《史記·呂太後本紀》中“高祖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等史料,認為劉邦是在開國之初與大臣訂立此盟約的,目的是為了消滅異姓王。持異議者認為,上引史料的“已定天下”並不指劉邦立國之初,因為當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尚存,匈奴不斷騷擾北部邊境,危機四伏,天下未定。此時,劉邦仍采用楚漢戰爭中的辦法,大封功臣,以求得統治集團的相對穩定,受封的異姓王兵力雄厚,劉邦比之尚“莫及”,而且多是占據“天下勁兵處”(《漢書·韓王信傳》),劉邦如在此時提出盟約,無疑是向異姓王公開宣戰,勢必逼迫他們群起而攻劉,劉邦將難以招架,立足未穩的劉漢王朝很可能易姓。從《史記·外戚列傳》中“呂後……佐高帝定天下”之語來分析,呂後在楚漢戰爭中作為人質,被拘押於楚,不可能“佐”高帝,“佐”、“定”是指呂後助劉邦削平異姓王,如醢彭越、斬韓信等。所以,“白馬之盟”不可能訂立於開國之初。

另一種意見以《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中“高帝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等史料為依據,認為“白馬之盟”是“劉邦消滅了異姓王諸侯勢力之後,與大臣、呂後相約而盟”的。劉邦自立國後,先後剪除了韓王信、趙王張敖、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公元前195年11月(劉邦以十月為歲首)討平淮南王英布,隻剩下長沙王吳芮和燕王盧綰,已無力撼及劉漢江山,異姓王勢力已基本被消滅。劉邦於5個月後死去,所以,此說顯然指盟約立於“高帝末年”,即公元前195年11月以後。有人進一步認為,討平英布後4個月,盧綰反叛,盟約是盧綰反叛後訂立的。

近年,有人經考證,更進一步指出:劉邦平定英布後順道衣錦還鄉,慷慨高歌《大風歌》,凱旋返京,途中,因征英布時所受的箭傷複發而病倒,回京後病勢日益沉重,自知不起、拒絕就醫,眼見太子仁弱,“不類己”,欲改立,又受到臣下諫阻,麵對草創的王朝、懦弱的太子,他隻有寄希望於功臣宿將日後能“安劉氏”了。所以,此年2月,盧綰反漢,3月,劉邦就頒布了一道詔書,說:“其有不義背天子擅起兵者,與天下共誅之。布告天下,使明朕意。”這一詔書和“白馬之盟”在思想、文風特色上相似,盟約的訂立當在此詔書頒布前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序》說,劉邦共封143人為侯,最後受封者是桃安侯劉襄,受封時間為公元前195年3月7日,可見,此前尚未立盟,所以,盟誓日期的上限應當在這一年的3月7日,劉邦死於一個多月後的4月25日,下限自然在此之前;劉邦死前曾命令陳平、周勃自長安趕往薊,去處治樊噲,陳、周兩人辦完事後返京複命,途中,走到河南時劉邦病死,此時兩人已離京20餘日,推算得陳平、周勃是3月底4月初離京赴薊的,此時,一則劉邦病重,不可能主持盟誓,二則參加盟約的陳平、周勃不在京城,所以,立盟必定在3月底4月初以前,即公元195年3月7日至3月底之間。

迄今為止,學術界仍是爭論不休,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