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偽(1 / 1)

“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偽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源遠流長。但是,關於中日兩國往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眾說紛紜。

中國史籍最早一次有確鑿年代可考的中日交往記錄是《後漢書·東夷傳》:“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1784年,日本博多灣誌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的農夫,於田間勞動時,在一塊田地的水溝裏,發現了一顆刻有“漢委奴國王”5個字的金印。金純為純金鑄成,蛇紐,陰刻篆體字。印體方形,長寬各2.3厘米,通高2.2厘米。那麼,這顆金印是否就是漢光武帝授給倭奴國王的呢?自這顆金印在日本發現後,就引起學術界的爭論,人們見智見仁,各執一端。主要原因是金印上所刻的“委”字,而不是“倭”字,因此引起人們的懷疑。對於這顆金印的爭論,主要有三說:

1.“真印說”:認為是中國所贈。

2.“偽印說”:認為是日本人自刻。

3.“私印說”:認為是日本人仿刻。

這個使人們困惑的金印之謎,近數10年來,隨著我國二顆漢代金印的相繼發現,謎底正在逐漸被揭開。

1956年,雲南省博物館在雲南晉寧縣石寨山西漢古墓群中發掘了一座滇王墓。墓中出土了一顆漢武帝劉砌於公元前109年賜給滇王嚐羌的金印——“滇王之印”。《史記》中有“滇王受印”的記載:“西南夷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國是當時西南諸夷中最強的一個國家,漢武帝為了打開從我國西南通往印度的商路,派使臣去雲南滇池地區,受到當地滇王嚐羌的熱情接待,滇王並有歸順中原的要求。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臣服於漢,漢武帝賜與嚐羌“滇王之印”。據考古學者考證,出土的這顆金印確是漢武帝賜與的“滇王之印”。

這顆金印亦為純金鑄成,蛇紐,陰刻篆體字。印體方形,長寬各2.3厘米,通高2.2厘米,上刻“滇王之印”四字。這顆金印無論從質地、字體、印紐或是尺寸大小與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正相同。

漢製賜給太子和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紐,賜給臣服國王的印紐則多采用蛇、羊、駱駝等形狀,中日兩國出土的這兩顆金印與漢製王相合,這似乎可以證實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是真印。但是,有人又提出疑問,兩顆金印,一顆時代為西漢武帝時,一顆時代為東漢武帝時,兩者年代相距170多年,不足為憑,至多隻能作為一條旁證材料而已。

時隔25年,1981年,在鑒真大和尚的故鄉、中日友好名城揚州地區的邗江縣,一位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的田間,發現了一顆漢代諸侯玉璽——“廣陵玉璽”。這顆印也是純金鑄成,龜紐、陰刻篆體字。印體方形,長寬各2.3厘米,通高2.1厘米,上刻“廣陵玉璽”四字。據《後漢書·明帝紀》記載:“永平元年(58年),八月戊子,徒山陽王荊為廣陵王,遣就國。”參照附近漢墓中刻在其它銅器上的年號推定,這顆金印就是東漢明帝劉莊於永平元年(58年)封劉荊為廣陵王時賜給他的。這與光武帝贈“漢委奴國王”印的中元二年(57年),隻相差1年。此外,特別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這兩顆金印在字體和文字的雕刻方法上都非常相似,據專家鑒定,很可能出自於一人之手。這給鑒別“漢委奴國王”印的真偽提供了直接證明。

但是,金印之謎的揭曉,還有待於第四顆金印的發現,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那顆“親魏倭王”印。據《三國誌·魏書·倭人傳》記載,魏明帝曾詔封邪馬台國女王插彌呼“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我們有理由認為,這顆金印至今仍埋藏於日本邪馬台古國境內的某地,還不為人所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顆金印一定會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