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找到理想「支點」 英特爾「故技重施」(1 / 2)

找到理想「支點」 英特爾「故技重施」

商業

作者:張珂

英特爾與三星的結合,不僅僅是他們兩者之間利益的再組合,也幾乎是對他們各自原有利益聯盟的潛在性破壞。

英特爾的危機感來得有些遲。

當他終於認識到,進軍手機市場勢在必行,缺席移動終端芯片市場就相當於自殺時,他已經陷入了被動,進退維穀。

移動互聯的一日千裏,令傳統PC業墮入衰退泥沼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英特爾這個PC時代的芯片霸主大夢初醒之時,曾名不見經傳的ARM已經占據了市場最有利的位置,將手機處理器90%的市場份額、上網本處理器30%的市場份額、平板電腦處理器70%的市場份額握入掌中。

一聲歎息。

英特爾不可能不心慌。現在,英特爾不再諱言移動芯片,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很明確地表示,英特爾目前的研發重心在移動芯片。

的確,英特爾近年來努力撬動移動芯片市場,但秉承PC芯片的設計哲學卻隻能在目前的移動芯片市場“吃不開”。它顯然希望能在智能手機的品牌商裏找到下一個“微軟”,實現如同PC時代牢不可摧的攻守同盟,進而以自己的規則來定義移動芯片市場。

而這個“微軟”正是三星,三星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姿態闖入英特爾視野,也許應該說是他們彼此闖入對方視野。

如果英特爾的計劃“得逞”,三星和Tizen就將成為他撬動移動芯片市場的第二個支點。

而Tizen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小OS,卻可能正在成為打亂這個市場原有利益格局的一顆關鍵棋子。

雙重背叛

英特爾轉型頻頻受挫

也許是ARM對英特爾的一記重擊,也許是曾經牢不可破的Wintel聯盟正變得越來越微妙,也許是曾經仰人鼻息的小弟們如今都高高在上,這其中某一點或某幾點刺痛了英特爾的神經,英特爾開始全力反撲。

剛剛過去的2012年,是英特爾在移動互聯領域創新突破的一年,終於看到這個PC芯片霸主重新出現在了手機領域。在中國市場,已有兩款采用英特爾架構的智能手機隆重上市——摩托羅拉MT788和聯想K800。

但英特爾重回手機市場走得十分艱難。

一個重要因素,在於英特爾將PC芯片上的設計哲學沿襲至移動終端:英特爾一向對運算能力的重視大於對能耗的關注,英特爾芯片的高運算能力令人稱道,但與之相匹配的並不低的能耗也是英特爾在移動終端的致命傷。

英特爾芯片的X86架構顯然不如ARM架構靈活。ARM追求低能耗,能滿足移動終端運算需求即可的芯片設計哲學在英特爾如墜夢中的7年裏,迅速成為移動終端的主流芯片,以廉價、流暢、能耗低的特點叫好又叫座,花開遍地。

英特爾大夢方醒時,也試圖在高計算能力的條件下和低能耗之間達到一個最佳平衡。於是便有了Atom係列處理器的誕生。

這不得不說是一係列令人尷尬的處理器,他的運算能力並不足以支撐一個正常配置的筆記本,雖然他的能耗相對較低,但對於人們基本保持24小時開機的手機和平板類產品而言,他能耗能夠支撐的時間顯然不如ARM係列完美。

於是此係列產品被華碩用以做出了名為“上網本”的中間產品。在過去的一兩年中,上網本也確實火爆了一陣子,然而卻以更快的速度銷聲匿跡。

英特爾的芯片設計哲學讓他在全力出擊移動互聯市場時,並沒有占到一絲好處。連曾經牢不可破的Wintel聯盟,如今也岌岌可危。微軟和英特爾這對難兄難弟,同樣錯失了移動互聯最佳時機。微軟為了自救,顧不得與英特爾20多年的深厚感情,轉而牽手ARM和諾基亞,推出Surface平板和WP8係列手機。

這一役,英特爾遭遇的是雙重背叛。不隻老友微軟轉投ARM懷抱,連新盟友諾基亞也不顧情麵去攀了“高枝”。

而英特爾宣布聯手諾基亞研發MeeGo係統不過是兩年前的事情。

當時的這次聯手,對英特爾意義非凡。因為英特爾係統軟件業務部門總經理道格·費舍爾(Doug Fisher) 早就意識到,如果希望讓自己的處理芯片在迅速發展的手機和雲計算市場中占據較大份額,那麼就需要在軟件領域有所建樹,“我們已經意識到軟件方麵的迫切需求” 。但遺憾的是,MeeGo失敗的速度比他成長的速度還要快。不過短短數月之後,諾基亞就在2012年2月轉投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