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信運營商「師夷長技」以自救(1 / 3)

電信運營商「師夷長技」以自救

商業

作者:許智博

移動互聯時代,“沒落”的不僅僅是Wintel聯盟,全世界的電信運營商們都發現自己在這個時代越發費力不討好了:智能手機的用戶們一邊用著類似微信、米聊這樣的軟件替代著電話和短信為自己省錢,一邊夥同網絡巨頭們抱怨著自己通信的帶寬永遠不夠用。

2012年的最後一天,胡延平發了如下一條微博:“在微信、微博、短信漫天飛來飛去的跨年之夜,報告個剛剛獲悉的數據:2012年電信運營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電話業務量下降5%,真正由用戶自己發送的短信在短信總量中的占比不到40%。”

語音通話和短信服務,這兩個讓全世界電信運營商賴以生存的根本,在移動互聯時代,正在他們為用戶提供的“流量”裏逐步消弭。在蘋果和穀歌依仗著各自的移動端OS搭建起的生態產業鏈上日進鬥金的時候,無論是App Store還是Google Play,甚至是在各種混亂版本的應用市場裏,電信運營商都無法像以前那樣靠自己的後台地位“強製”讓用戶在移動終端上使用自己的增值服務了。從2012年開始,OTT(Over The Top)成為電信運營商的強勁對手。穀歌、蘋果、Facebook、騰訊等互聯網廠商在電信運營商的網絡上發展業務,繞過電信運營商,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並收費,使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電信運營商淪為單純的“傳輸管道”。大量虛擬語音和信息服務的井噴,讓他們不僅失去了“主角光環”,還有進一步淪為“啞管道”的危險。

這是任何一家電信運營商都不想看到的局麵,如果在3G時代他們都被趕下舞台,那麼在即將到來的4G時代,他們必然永無翻身之日。

一切圍著電信運營商轉的2G時代徹底遠去,3G時代的聚光燈隻屬於蘋果、穀歌,以及那些可以在移動終端的應用裏隻手遮天的網絡巨頭。在這個行業最危險的時候,電信運營商們選擇了抱團逆襲,而想對抗iOS與Android的兩極世界,他們就必須“師夷長技”,擁有自己的OS平台。

“現在蘋果是如來佛祖”

即便是“日本移動互聯之父”榎啟一,如今也對電信運營商的未來沒有那麼樂觀:“現在日本固定電話運營商的利潤率隻有1%到2%,未來移動通信的利潤率下降到這個程度,也是有可能的。”

十多年前,由他一手在日本開創的i-Mode模式,曾在日本創造出驚人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形成世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次高潮,運營商成為主宰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中心,並由此開創了運營商的黃金時代。

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被認為是深受日本模式影響的。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就是深度借鑒日本i-Mode的結果,中國移動的前董事長王建宙甚至在很多場合都言必稱日本的運營商。

在日本最大的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的i-Mode模式裏,運營商始終牢牢地占據著主導地位,其他如手機廠商、銀行、移動互聯網IT公司等,都圍繞著運營商這個核心開展業務。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SP)及內容提供商(CP)按比例分成,運營商起到代收費的作用。

在日本這樣封閉的電信市場裏,日本人購買手機絕大部分都是直接從運營商的渠道購買,因此運營商對手機的掌控度極強。日本移動運營商的手機終端部門,甚至比許多手機廠商的人還要懂手機,他們直接向夏普、東芝、京瓷、NEC這樣的手機廠商下達指令,在清單中詳細列出他們所需要的手機的各種規格。這種情況帶來的好處是一些關鍵標準高度統一,例如手機支付模塊、二維碼識別軟件這些應用可以很快迅速推廣。

不過,這種運營商高度強勢的體製,極大地扼殺了手機終端廠商的創新活力,這為日本移動互聯網日後受到美國模式的衝擊埋下伏筆。

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後,NTT DoCoMo曾經很希望引入iPhone,但和蘋果的談判以失敗告終。因為喬布斯幹淨利落地拒絕了他們在iPhone中植入大量運營商自身服務的要求。

此後,孫正義領導下的另一家運營商軟銀率先在日本引入iPhone,在更好用的iPhone3GS和iPhone4推出後,日本國內迅速掀起了搶購iPhone的熱潮。盡管日本運營商定製的各種功能手機的服務已經相當強大,但iPhone卻是摧枯拉朽的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