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救星還得靠消費
產業
作者:周穎
消費金融百年曆史,見證了美國經濟的興衰起伏,而消費金融工具,在特定時期極大地推動了美國民眾的消費熱情,從而激發了預期消費的熱潮。
“100多年前的1910~1934年,正是在金融工具的支持下,美國家庭掀起了購置‘大件’的浪潮。”經濟學家陳誌武在《美國金融發展的曆史拚圖》一文中如是評價當年消費金融對美國消費市場的促進作用。
回望曆史,從改革開放初期伊始,盡管中國經曆過幾輪消費高峰,但和美國迥然不同的是,當時中國市場還沒有出現消費金融。
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從計劃到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中國經曆幾輪“搶購”先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過渡到新三件“彩電、冰箱、洗衣機”,但無一例外,消費者均是傾囊而出全款支付。
彼時中國形成的消費,是基於從貧困中解脫出來,通過省吃儉用攢錢買大件,以此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這和美國通過金融工具支持下的預期消費,有著本質的區別。
正如陳誌武撰文表述的那樣,美國人並不是天生愛借錢消費,而是商家和銀行借助金融創新產品,為了刺激消費而想出的招術。這一招果然見效,影響了整整幾代美國人而且仍在延續。可見,消費金融並不是“妖魔”會增加消費者負擔,合理地利用金融杠稈,通過金融創新產品不僅能刺激消費,讓消費者資產保值增值,而且對上下遊產業鏈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進入2013年當加快城鎮化步伐的聲音再次響起時,銀行家們卻多了些擔憂。2008年為拯救金融危機用4萬億投資砸向市場之後,盡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融危機,但消費市場似乎感覺不到真正的轉暖。銀行對地方政府和基礎設施的貸款正麵臨著延期收回的風險。銀行家們開始憂慮為地方政府放貸,及固定資產放貸的風險正納入日程。
無法回避的現實是,2013年“三駕馬車”要更多依靠消費啟動經濟,但消費者一向偏愛儲蓄,在缺少保障體係、信用體係不完善、缺少刺激消費的背景下,消費並不容樂觀。是到啟動消費的關鍵時候了,與其嚐試其他方式,不如在消費金融上開閘放水,因為銀行家們有創新的衝動和意願,但缺少的是政策支持和鼓勵。
監管部門需要反省和深思。銀行家們渴望未來一段時間,對消費金融產品進行創新,既能減少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和分散風險,又能激活消費市場。
消費金融雖然不是救世主,但在過去的一年,消費金融發展迅猛,市場需求和前景已經顯現。如果用投入固定資產財力的十分之一支持消費金融,消費市場的活躍指數將會快速上升。以電子商務為例,消費金融已經勢破如竹,2012年網購交易金額大約1.2萬億元,其中超過1800萬張信用卡在支付寶還款。
消費既能激活市場,又對產業鏈起到積極的作用。美國的消費金融經驗表明,在規則允許的框架下,隻要有新的金融工具,激活消費指日可待。
陳誌武分析說:中國人並非天生愛存錢,而是整個社會環境使然。在中國年輕人身上,已經出現了大量 “月光族”。中國經濟的發展瓶頸是產能過剩,其救星還得靠消費。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工具會在今後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們的任務之一,就是將年輕人的“未來錢”變作“今日錢”,推動中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