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材的擴展,決定了3D打印機的能力邊界。目前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現有市場上的耗材多為石膏、塑料、可粘結的粉末顆粒、光敏樹脂、沙土等,製造精度、複雜性、強度和質感都達不到高要求,雖然在某些輕工業民用產品領域有些應用,但是離“打印”汽車、腎髒還差得很遠。而且即便耗材研發成功,規模化生產、材料配比等都是問題。
不過,擁有全球兩家3D打印機製造巨頭的美國現在正在加緊對3D技術的研發。也有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年之前,3D打印機可以從事小規模生產、製造過去的勞動密集型工藝品和商品。
4
決策者要“撓頭”
管理新難題
盡管3D打印所開創的未來充滿無限想象,但要實現3D打印的廣泛商業應用,一些既有的商業規則必須被及時調整和改變。
Spencer Thompson在英國《衛報》撰文稱,3D打印將挑戰現有的專利製度。如果你想在家裏打印一部智能手機,顯然你需要的數據範圍涉及從芯片到電池的諸多公司。現有的專利製度將使得你在打印一件東西時跟每一家公司進行昂貴的專利談判。這顯然違背了3D打印的初衷。
其次是管理挑戰。要是你打印出來的頭盔不合適,誰要為此負責?是設計者?還是負責打印的?還是原材料供應商?要是人們買了3D打印機,在家打印槍支和毒品怎麼辦?這些問題都需要決策者們迅速想出辦法來,解決消費者和商家的合法權益。
革命性的技術天生就有著不確定性,3D技術的商業用途離不開政策框架。人們還記得自己曾為在線版權和文件分享犯的錯誤,現在需要人們避免再次犯錯,畢竟3D打印是全球製造業重新變革的大時代。
5
投資者還在等待
“錢”途有憂
中國發明家協會曾在2012年組織過一批企業到北京計算中心參觀3D打印機的實戰效果,然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到場企業僅有一家對其感興趣,其目的竟然是想做“山寨牌”眼鏡。
這一現象不禁讓人浮想聯翩,甚至反思。相比3D打印長達20年的工業化應用,用3D打印機創業乃至讓消費者輕鬆實現家用,3D打印目前還處於嬰兒期。不成熟成為該領域的代名詞,投資者對工業與創業之間的態度也形成強烈反差。一頭是產業資本大舉入駐,另一頭則是側眼旁觀、靜觀其變。
對於尋找“未來型”企業的VC、PE而言,創客們的熱情還不足以撼動他們的投資標準。當創業變成“手工作坊”,創業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