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D打印 要邁的5個「坎」(1 / 2)

3D打印 要邁的5個「坎」

產業

作者:牛巍

風靡一時的《碟中諜4》中,特工伊森利用3D打印技術在短時間內製造出一個和他相貌一模一樣的麵具的場景讓眾多影迷驚歎,似乎神話故事《神筆馬良》中那支以畫變實的神筆觸手可及。

利用3D打印,消費者可以購買到絕對個性化的商品,數字製造時代的意義就是人們能夠在大規模生產和個性化生產之間做出選擇。於是一群富有創意激情的年輕人湧入“創客”大軍,以個性化生產、製造創業。

但實際上消費者是否會對“個性化”商品買賬?3D打印能否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模式一起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它將通往創客們新的致富之路,或者隻不過是互聯網與製造業結合過程中的一件副產品?

如今,3D打印產業的現狀和半年前的熱潮不同,人們開始冷靜思考被冠以“顛覆製造業”、“引發下一次工業革命” 的3D打印技術到底能承載多大的期望。一項新技術在達到足夠成熟的產業生態和實踐經驗以前,審慎和懷疑成為新主流。 這是技術、商業世界裏不二的生存法則。

1

製造商“不感冒”

生產率低,成本高

盡管3D打印機的成本已經降了下來,但單個商品的製造成本依然得不到解決。使用3D打印機製造商品,一個跟一萬個成本沒區別。單獨製造一件商品的成本,遠高於大生產企業製造一萬件商品後均攤到每一件商品的成本。消費者為什麼不選擇價格更低質量更有保證的那個?再者,3D打印前期需要大量投資,但是利潤很差,也無法規模化,很難吸引資本力量大規模加入推動。在可預見的將來,3D打印技術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機械加工。

2

消費者不買賬

個性化定製還是“傳說”

3D打印製造還需要建模,設計離生產太遠,這個漫長的生產周期會撇掉一大群消費者;即便可以快速響應,相比同類產品高昂的成本和粗糙的精度又得撇掉一群消費者。最重要的是,衝動的消費者有時並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盡管3D打印有利於個性化與定製化,但客戶大規模需求若姍姍來遲,製造商就容易因為資金斷裂而死去。

工業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規模經濟,但個性化生產走的是反規模經濟的路子,也隻有淘寶、天貓這樣坐擁龐大用戶和資源的大平台能玩得轉。普通的中國製造很難跟得上腳步,跟得上的商業想象力也有限。甘心做小賣家的話或許有機會,可是誰甘心呢?

3

耗材決定未來

勞動密集型工藝或將先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