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出來的成功
優生活
作者:劉雪芳
對麵的張錦傑微笑中隱隱透出一股靈氣,她喜歡用實例回答問題,語言生動,感情鮮明。“我看過更好的生活,我知道自己要怎樣過。”
放棄演奏事業,從經營茶室、茶餐廳和茶事,到現在關閉了其他的店鋪隻保留了紫雲軒茶事,張錦傑在事業上由加法轉做減法,“真正心疼我的人都會對我說‘你很棒,你早就該這樣做了’。”
轉型,茶事也是一種藝術
萬餘平方米的巨大空間,迂回的白牆、白沙碎石、百米的小道……紫雲軒沒有林立的多層現代建築,不見造型詭異的玻璃與金屬光芒。步入其中,典雅的音樂聲,間或夾雜著小鳥的歡叫聲,上千平方米的室內空間裏,沒有一根柱子,透過玻璃和室外空間融為一體。
身穿亞麻布調長衫的服務生托著一壺清香的茶水和精致的點心,腳步輕盈地穿過大堂。服務員送茶水用的是形狀不規則的木板,長約半米、寬約0.2米的原色木板取代托盤,木板上的彎曲樹枝,樹枝上的小小瓢蟲,樹枝下的各色點心……簡單而又有生活情趣的設計在紫雲軒隨處可見。事實上,憑借獨特創意做出的新派菜,以及營造的清新簡約的就餐環境,紫雲軒吸引了無數客戶,甚至成為了北京城中名人、明星的聚腳地。但張錦傑說,她對紫雲軒茶事的未來沒有規劃,不喜歡管理員工,不會做菜,亦很久沒有彈奏樂器。
張錦傑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擅奏鋼琴﹑揚琴及古箏。她7歲開始學琴,1986年,14歲的她就開始跟隨國家樂團到世界各地表演,隨後的發展很自然,她成為了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和作曲家。
直到1997年,因為不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樂曲演奏,錦傑放下演奏工作,開始試水茶室,開了一間茶室,即綠茶軒。
2000年,喜愛餐具的她另選地址開始經營茶餐廳。由於菜式新穎加上環境氣氛優雅,很快便吸引了一眾小資階層的食客。
6年後,熱愛茶的張錦傑又在北京順義創立了GREENT.HOUSE LIVING-紫雲軒茶事,這成為張錦傑現在的惟一事業。很多外國人喜歡來這裏品茶、進食、泡茶湯和參加活動,對他們來說,這裏才是現代中國的印象。
這家茶事繼承了綠茶軒和茶餐廳的優點:別具一格的簡約設計,獨特的枯枝樹杈餐具,精致的食物。這樣的紫雲軒茶事,贏得了很多活動舉辦方的青睞,如全新BMW6係四門轎跑車品鑒會活動等,可以預見,紫雲軒茶事正在成為集高級佳肴、藝術及文化活動於一身的獨特時尚生活場所。
但在張錦傑眼中,紫雲軒茶事不是事業,而是生活。在國內的時間,她常常在紫雲軒見朋友,參加活動。做著以前不做的事情:喂狗,種菜,因為吸塵器帶來的整潔感而開心地和家裏的阿姨一起打掃,聽著“嘎啦嘎啦”聲大聲地笑,享受著靴子上沾著泥巴的踏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