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熊掌」亦可兼得
優生活
作者:謝海煜
77歲的著名畫家巴山老人,現在仍然是“空中飛人”一族——主要利用自己固有的一些影響力,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如義賣捐助等。鄉音未改,隻見平易,難怪當年他在韓國開畫展時,一個大學生說,巴山先生與我們過去看到的畫家不一樣,他不像畫家,像鄰家的爺爺。
踏入巴山老人的家門,一股濃厚的藝術氣息撲鼻而來:這些年來巴山父女的傑作琳琅滿目,掛滿了客廳四麵雪白的牆。說起巴山,不能不提一個人——他的女兒巴燕。談起女兒,巴山老人的眼睛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顯然,女兒就是他的驕傲。“我們是同學”,巴老開心地笑著說,眼睛眯成了一條線。巴山戲稱自己在家中是巴燕的“老書童”,外出時是巴燕的“老馬童”,是巴燕的“同窗”雲雲,皆因巴山為了培養巴燕學畫,他和女兒一塊參加中國書畫研究社書畫班的學習,與女兒一同上課,一起完成作業,一同舉辦書畫展,慈父、嚴師、同窗,巴山一人力肩多重角色。
女兒是同學,亦是夥伴
“她5歲開始學畫,那時候我陪她去上學,就在一邊旁聽,不像別的家長在外麵看書或做其他事。一段時間下來,老師發現了我,覺得我畫得不錯,還讓我為他代課。”其實,兒時的巴山就夢想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一個畫家。上小學的時候,從印刷粗糙的美術課本中,他第一次“認識”了我國水墨畫大師齊白石,自此崇拜備至。在巴山當時幼小的心靈裏,藝術的種子悄悄地發芽。
在女兒巴燕5歲多時,巴山一心想把她培養成一個畫家,便領著她走進中國書畫研究社的大門。從此,父女倆人並肩學畫,聯手撬開藝術的大門。
從工程師步入畫壇是巴山生活的新起點,那一年,他46歲。人一旦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投入其中,似乎就有永遠使不完的勁。不惑之年的巴山重新拿起久違的畫筆時,他心裏重燃起兒時夢想當畫家的希望之火。巴山作起畫來幾近癡迷,有時睡夢朦朧的巴山腦子裏突然跳出一隻活蝦,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拿起筆就畫,直到天亮,家人還以為他腦子出了毛病。心緒難平時,他關在屋子裏一遍又一遍地書寫長篇《千字文》,為了更好地畫好蝦須,他在案前一畫就是3個月.對於一個沒有內心定力,沒有一股子韌勁兒的人,畫能心靜如水?
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裏,名氣最大的畫蝦者莫過於畫壇巨匠齊白石。巴山崇拜白石老人,而他更欣賞老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他在苦心研究白石老人畫蝦技藝的同時,對蝦的透明感、立體感和動態神韻方麵作了大膽創新,自成一格。
1985年,香港獅龍洋行董事長攜帶一幅《百蝦圖》出境時,被海關人員視為“齊白石的傳世之作”而扣查長達40多分鍾,盡管國家有關部門饋贈的這幅畫上赫然寫著“巴山畫於北京”,且蓋有“巴山”印章,但還是讓海關人員幾度躊躇。此消息不脛而走,如一石擊水,隨即在香港及東南亞國家的書畫界和收藏家中廣為傳頌,巴山因筆意與白石同而聲名大噪。
巴山、巴燕作畫經常是父女合璧、中西合璧,有共性又各有個性,花鳥人物,山水書法都表現出他們父女倆心靈相通、相親、相依。由於巴山博大的愛,家庭充滿了溫馨,也使巴燕養成了明快開朗的性格,這對她形成放逸、大氣的畫風有很深的影響。近30年來,巴山父女在藝術世界不斷追求和創新,巴山擅長水墨和造型,硬朗清矍,而巴燕擅長色彩,清逸空靈,因此兩人的作品常常是合作而成的,在國內外畫壇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