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探索的黑洞之謎(1 / 3)

星空之謎 有待探索的黑洞之謎

在天體王國眾多的奇特造化中,首屈一指的當推“黑洞”。要理解它,關鍵在於理解引力問題。

每個物體都產生一個引力場。物體的質量愈大,引力場愈強。你越是靠近物體中心,引力場也隨之增強。如果一個大的物體緊縮成小的物體,其表麵向中心靠攏,那麼,表麵所受的引力也要加強。

任何處於大物體表麵的東西,都受到引力場的牽製,隻有快速運動才能脫離這種牽製。運動的速度快到一定的地步,即使引力場會不斷使之減速,它仍然能夠遠離大物體;同時,引力場也在隨著距離大而減弱,再也不能使運動的速度降低到零。

這種脫離引力場的最小速度叫做“逃逸速度”。地球表麵的逃逸速度是每秒11.3公裏。木星比地球大,表麵逃逸速度是每秒60.5公裏。太陽更大,它的表麵逃逸速度高達每秒616.9公裏。太陽是直徑為1390000公裏的熾熱氣體大圓球。設想一下:太陽的全部物質都緊緊壓縮到一起,直至各個原子相互猛撞,成為直徑隻有48000公裏的由原子核和離散的電子組成的球體,這樣,太陽就成“白矮星”。它的表麵將靠近中心,表麵上所受的引力將增強,而表麵逃逸速度將是提高到每秒3380公裏。

進一步壓縮太陽,直到電子進入原子核,這時,所有原子都已轉化為中子,而且中子將運動到相互緊挨在一起。於是,太陽成了“中子星”,直徑隻有14.5公裏,而逃逸速度高達每秒193000公裏。

現有的物質,很少能夠脫離中子星,但是,光卻能夠,因為光速是每秒300000公裏。

進一步設想:在經過了中子星階段之後,太陽繼續縮小,直到各個中子相互猛撞和坍縮。這時候,太陽的直徑是5.8公裏,逃逸速度超過了光速,光也逃逸不了了。由於沒有任何東西的速度能夠超過光速,因此,沒有任何東西可能逃逸。

對於縮小到這種地步的太陽,任何東西都隻會“掉進去”而不能“跑出來”。它像是太空中的一個無底洞。連光都不能“跑出來”,絕對的黑暗,因此,它是一個“黑洞”。

1939年,羅伯特·奧本海默受現代物理學定律的啟示,首先提出了有關黑洞的理論。但是,此後相當長時間內,天文學家們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懷疑黑洞的存在。

黑洞怎樣形成呢?在自身巨大的重力作用下,恒星是會坍縮的,但是,由於它們不斷產生巨大熱能,從而保持著擴張的狀態。這種熱能來自氫原子核聚變反應,一旦氫無素消耗殆盡,恒星便會坍縮。

像我們的太陽這樣大的恒星,最終會相當平靜地坍縮成白矮星。而質量更大的恒星,在坍縮之前先會爆炸,從而失去一部分質量。如果爆炸後剩餘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1.4倍,它將會坍縮成中子星,如果剩餘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3.2倍,它必定坍縮成一個黑洞。

太空中確實有巨大的恒星,從理論上推斷,到目前為止,有一些這樣的巨大恒星已坍縮成為黑洞。可是,有什麼辦法能夠探測一個黑洞呢?它的直徑隻有幾公裏,不發出任何輻射,距離地球有幾百億億公裏!

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一條出路。如果物質落入黑洞,在“掉進去”的過程中會發出X射線。如果黑洞收納巨量的物質,發出的X射線就足以讓我們檢測到。

假設有兩個十分靠近的巨星相互環繞運行。其中之一爆炸並坍縮成一個黑洞,但是,兩個物體繼續相互環繞運行。隨後,第二個巨星也由於爆炸而膨脹,膨脹使得它的一部分物質不斷落入黑洞,從而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

1965年,在天鵝座發現一個X射線源,被命名為“天鵝座X-1”。最後,人們精確測定出該X射線源位於暗星HD-226868的附近區域。這個恒星之所以顯得暗淡,僅僅是由於它距離地球有10000光年之遠,實際上,它是一個巨星,其質量是我們的太陽的30倍。

這個恒星是每5.6天相互環繞運行一次的兩個星體之一。X射線發自另一個恒星,也就是HD-226868的伴星。這個伴星就是天鵝座X-1。從HD-226868的運動,可以計算出天鵝座X-1的質量是太陽的5~8倍。

這樣質量的恒星如果是一個普通的恒星,一定是可以看到的。可是,所有望遠鏡都未能在上述X射線源點發現任何一個恒星。因此,天鵝X-1必定是一個坍縮的恒星,個子太小,無法看到。由於天鵝座X-1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5倍大,作白矮星,它是太大了,即使作為中子星,也顯得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