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探索的黑洞之謎(2 / 3)

除了黑洞,它不可能是別的東西。這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

最簡單的黑洞是不隨時間變化的球對稱黑洞,稱為吏瓦西黑洞。它的中心有一個奇點,該處的時空曲率為無窮大。黑洞的表麵叫作事件視界,或簡稱視界。視界和奇點之間是單向膜區。該區域雖然仍是真寬,但與洞外的真空區不同,任何進入單向膜區的物體都不能在該區停留,隻能迅速落回奇點,當然更不可能反向從奇點附近運動到視界外。因此,黑洞內部的任何物體或光都不可能通過視界逃往洞外。在離黑洞無窮遠的觀測者看來,放置在黑洞外部的鍾會變慢,放置在黑洞表麵的鍾,指針將不再走動。因此,在離黑洞無窮遠的觀測者看來,任何落向黑洞的物體或飛船,離黑洞越近,其時間過程就越慢。而且,伴隨時間變慢,這些物體或飛船發出的光將變紅變暗,最後逐漸“凍結”在黑洞的表麵,從無窮遠觀測者的視野中消失。然而,這些觀測者看到的隻是上述物體或飛船遺留在洞外的像。實際上,這些物體或飛船早已在有限的時間內(用它們自身攜帶的鍾量度)穿過視界進入黑洞,並不可逆轉地落向了奇點,奇點附近強大的潮汐力把它們全部撕碎,並壓縮到奇點處的無窮小體積之內。

較為複雜的黑洞是不隨時間變化的轉動軸對稱黑洞,稱為克爾黑洞。這類黑洞中心是一個奇環,有內、外兩個視界。兩個視界之間是單向膜區。洞外還帶有能層。克爾黑洞的真正邊界是外視界。進入能層而沒有進入外視界的物體,還可以逃離黑洞。穿過外視界的物體,將在單向膜區不可逆轉地下落,直至穿過內視界。這樣的物體不再能逃離黑洞,卻也不一定會撞在奇環上而粉身碎骨。實際上,要想撞在奇環上也並非易事。最近的研究表明,隻有在赤道麵內運動的物體才有可能到達奇環。另外,克爾黑洞內還可能與白洞相連。白洞是黑洞的時間反演。白洞可以向外噴發物質,但洞外的任何物都不能落入其中。由於克爾黑洞的內部可能與白洞的內部相通,進入克爾黑洞而不穿越奇環的物體,有可能從白洞噴出,進入另一個與我們相似的宇宙。

最近,美國航天局又宣布,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了一個黑洞正在含婪地吞食距離地球不遠的一個小星係的殘餘部分。專家們宣稱:這個伴於半人馬座a中央的洞,其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10億倍。這個黑洞的發現意味著天文學家們將擁有一個距離更近的實驗室,研究由星係碰撞產生的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的行為,以便進一步了解神秘的黑洞現象。眾說紛紜話隕石

據估計,每年有三四千顆隕石落到地球上,但找到的卻很少。目前,人們收集到的隕石大約有1000塊,其中大部分是在南極冰原上找到的。這些隕石為我們揭開它的身世之謎提供了一定的線索。

早在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流星是地球的蒸發物。

19世紀初,法國有些學者認為,隕石是在雷暴雨中由大氣裏的生鐵和水汽凝聚而成的。這顯然缺乏科學根據。

本世紀初,有的科學家說,古代地球爆發的火山物質拋射到空間,形成了隕星,之後又返回到了地球。不用多加推敲,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因為隕石與地球上的岩石在結構上完全不同。

本世紀中葉,有的學者提出,一部分隕石可能來自恒星際空間,它們是一顆發生災變的星體拋出的岩漿和固體碎塊。這種說法直到今天仍有人在堅持。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這種假說缺乏天體力學和演化的證據。

月亮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天體,隕石也許來自月球。可是,自從1969年美國阿波羅飛船的宇航員把第一批月岩帶回地球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相信這個假說了。因為所有已知的隕石均和月球上取來的岩石性質不同,甚至大相徑庭。

正當人們已把隕石的月亮來源假說逐漸淡忘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1982年,科學家在南極的阿倫丘陵發現了一塊隕石(阿倫81005),經過仔細研究,發現它竟與宇航員從月球高地上采回的岩石非常相似,因此被認為是從月球上飛來的小石頭。時隔不久,又有三塊隕石被科學家鑒定為月球來客。同時,科學家還確定它們並非同一批到達地球。而是來自月球的不同地方。

那麼,月球上的岩石有沒有可能到地球呢?專家們認為有可能,假如有一塊大隕石對月麵撞去的時候,就會產生足夠的動力,使幾小塊岩石掙脫月球的引力而飛往地球。月球上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經常受到天外客的撞擊,使月麵上留下了無數個隕石坑和環形山。在頻繁的撞擊事故中,飛濺出一些石塊到地球落腳,這也很符合邏輯。

有趣的是,近年有些隕石專家認為,有幾塊隕石可能是來自火星的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