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架起溝通和理解的橋梁
治教經驗
作者:王秀清 劉建林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將無從談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唯有用“心”才能培育出人才。
一、用知識來熏陶
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用自己的行動去說服學生,勝於一百句空話。教師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對問題能深入了解其本源,而且教學方法要有特色,這些都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賴與敬佩。教師還應在班級倡導讀書成才的理念,營造濃鬱的育人氛圍,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學生隻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就會主動去學習、去探索,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提高。但要具備良好的學習心態,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教師隻是把課本內容照本宣科地說一遍,那就失去了知識熏陶的效果,也會使學生形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這樣教學在短時間裏可能效果還可以,但長期如此的話,必然會消減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教學應從學科中學生感興趣的事例或與生活貼近的事例出發,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目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隻有學生自主總結出來的知識經驗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掌握。
二、用信任來溝通
在學生產生自卑、對學習沒有信心時,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存在不同的智能優勢,隻要這種優勢得以發揮,每個學生就都能學得好;隻要方法得當,就沒有跟不上的學生。教師要看到每個學生的長處,找出他們行為中的閃光點,哪怕是極細微的優點。學生英語背錯了或詞語寫錯了,教師先表揚他不怕錯的精神,再對他說:“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師應該為他創造成功的條件,那麼相信他的“下次”總會有進步的。當學生不能流利地回答問題時,教師鼓勵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話語對他都有莫大的幫助,他在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習能力也會更強。因此,教師應對學生多一些信任,在每位學生的心底種下自信的種子,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用賞識來激勵
人都需要賞識,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也不例外。學生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會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因而產生自身價值增值感,也增強了學習的內部動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曾被多數教師判為“不可造就之才”,但有一位教師從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辦事認真謹慎的性格特征並予以讚賞,這位教師還建議瓦拉赫學化學,這以後,瓦拉赫重拾了學習的信心,成了“前程遠大的高才生”,並最終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就是“瓦拉赫效應”,它啟示我們要在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中多發現可以肯定的地方,對學生的答案或學習方法,正確的應加以讚賞,這是“錦上添花”;錯誤的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度上加以肯定,這是“雪中送炭”。對於答錯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讓學生自己認識並糾正。學生回答正確問題,教師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樣”“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語言予以讚賞。
四、用寬容來感化
人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是學生。我們應該以一顆寬容慈愛的心善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多給他們機會,引導他們走向成功,不要輕言處罰。學生違紀要受到紀律處分,是理所應當的,但處分絕非上策。對違紀情節比較輕的學生,教師應該分配他一個光榮的勞動任務——或掃地、或擦玻璃,並且明確告訴他:你做的是好事,大家會記住你、感謝你,老師這樣做也是為你培養一個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毫無疑問,表揚是教育的最主要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對“問題”學生的表揚更可以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具體而非空泛的表揚不僅可以使“問題”學生重拾自信,激勵他們繼續努力,而且還會對其他學生的思想行為起到導向作用。當然,“問題”學生在受到表揚後很可能會出現暈暈乎乎甚至得意忘形的反彈現象,因此,教師一定要在當眾表揚後再背地裏敲一敲警鍾或提出一個更高的目標。適當的時候,教師不妨發一次“雷霆之怒”,讓犯錯誤的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教師麵對的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生命。教師一句極平常的鼓勵,往往會成為一個學生一生追求的目標。隻有用“心”才會架起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我們教師都要做個有“心”人,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朝著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標努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河北省武邑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