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下麵的這個故事。
劉邦駕崩後,漢文帝時,陳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幾十年前英俊聰慧的小夥子變成了華發老練的老者,被漢文帝封為宰相,輔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與陳平同座的還有一個宰相叫周勃,漢朝吏製設兩個宰相,共為國政服務。
一日,文帝傳下口諭,要召見陳平和周勃。兩人接旨後趕忙進宮見駕,見文帝後,磕跪施禮。文帝一笑,口旨說:“兩位愛卿,免禮平身,一旁賜座。”兩位起身,側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傾,以示恭敬,漢文帝笑問:“周愛卿,你日理萬機,事務繁忙,你可知經你手處治裁斷的事,一年大約有多少嗎?”周勃跪在地上一聽,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實在記不清到底每年處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悅,便又問道:“如此說來,周卿,你可知道我國庫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隻要大概即可。”周勃無言以對,頭上開始冒汗。
漢文帝沒有理令他,轉頭又問:“陳愛卿,你可知道你一年處理多少事,我國庫一年收支有多少嗎?”陳平忙奏:“回皇上,關於這些問題微臣隻有去問詢負責之人方知。”漢文帝問:“誰是負責人?”陳平回答:“司法大臣負責事務裁判事件,財政大臣則負責掌握國庫的收入和支出情況。”漢文帝笑了,問道:“陳卿,你不是在給朕開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財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職,那麼,你們這宰相又有何貴幹呢?”陳平依然很沉著冷靜,不緊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鬥膽犯言,身為宰相當使百姓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對外須撫鎮四方,使各地蠻族諸侯服從中央,不敢稍有叛亂之舉,對內則要督促所有官吏盡職盡責,搞好分內之事,卻不必自己去過問一些瑣碎之事。”漢文帝聽後連連點頭,重賞陳平。
沒有多久,周勃引咎辭去宰相之職,由陳平一人獨擔宰相重任。陳平堅持他對文帝所說的做法:對於用人而言,要量才為用,視人而定,針對每一個人的才能確定各自應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導。陳平終成一代名相。
感悟:
有的領導者在工作中不懂得抓大放小,不懂得把任務分攤給其他人,堅持事必躬親,結果往往會因為很多枝枝節節的小事,把自己搞得非常忙亂。作為領導者,沒有必要事事過問,不分巨細,該放手的時候要能放得開,隻有這樣才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才能解決問題
漢朝曹參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在秦朝時候,他同漢高祖和蕭何都是秦朝的小吏。後來跟著漢高祖起兵,立了功,當了當時齊國(齊王為劉邦的長子)的丞相。
他到任的時候,聽說當地有個蓋公對於黃老之學研究很深。於是派人把他請來,向他請教,知道了統治之道在於清靜而民自定。曹參用這種方法治理齊國九年,齊國大治。
當時中央政府的丞相蕭何死了,曹參被召到中央政府,準備繼任丞相。臨走的時候,他告訴自己的繼任人說:“治理齊國要特別注意安定市場和監獄,不要輕易整治。”繼任者奇怪地問:“難道管治地方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嗎?”
曹參說:“當然不是,但是監獄和市場,是三教九流混雜並容的地方,如果輕易整治,那些壞人到哪裏去容身呢?治國不在苛察,而在寬容並包。倘若對民眾吹毛求疵,務必找出奸邪之人,則人將恐懼混亂於下,更不用說治理國家了。”
感悟:
在工作中,我們要善於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而不要被紛繁複雜的小事擾亂了頭緒。把資源與精力用在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上,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要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更要把它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