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需要信任 年至古稀期盼陪伴
心理門診
作者:廣州地鐵運營事業總部心理谘詢師 餘小倩
一首小詩寫道:“懵懂時/父親/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頭/總能看得很遠,很遠。/懂事時/父親/是一棵倔強的彎鬆/這才發現/我的分量是這樣重,這樣重。”
年輕時,我們常把堅強的父親當成挑戰對象。隨著漸漸懂事,我們感受到父親心中的苦樂,才懂得父親也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愛。而在不同的年齡,父親也需要不同的愛。
初為人父者,需要信任。“小爸爸”們沉浸於喜悅的同時,內心往往惶恐:我能帶好孩子嗎?我能在各方麵給孩子做好榜樣嗎?他們往往還會因笨手笨腳帶不好孩子,而被排斥在母子的二人世界外。此時的爸爸需要更多支持和信任。“小爸爸”自己也要參與到親子互動中來,才能度過緊張階段。
三四十歲的父親,需要尊重。此時的爸爸們正值事業上升期,工作緊張,身心壓力大,對家庭的關心少,往往會招來妻子和孩子的不滿與抱怨。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格雷博士在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提到:女性需要關懷,男性需要尊重;女性遇到壓力時希望傾訴,而男性則需要安靜地呆在自己的“洞穴”處理壓力。所以,孩子要盡力關注自己的學習,不讓爸爸擔心;周末拉爸爸到戶外去運動、玩耍,這是讓爸爸減壓的好方法。
五十歲的父親,需要孩子有出息。很多男性會經曆“中年危機”,對自己的“黃金時代”即將過去而擔憂。他們常會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將孩子的成功當成自身價值的延續。孩子若能憑借努力,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就,並歸功於父親的教誨,就會讓父親在人前格外地滿足和幸福,從而消除他們對生命流逝的焦慮。
六十歲的父親,需要“被需要”。女性以關係來定位自己,而男性則往往以成就來定義自己,因此,退休對男性來說打擊更大。他們因為不再被社會所需要而感到落寞。此時,孩子可以幫父親找些不太累的工作來發揮餘熱,並拿工作、生活的問題請教父親,比如人際關係受到挫折,或者怎樣修空調、洗衣機等,這都可以讓父親感到自己還有價值,依然被需要著。
七十歲的父親,需要陪伴。此時的父親往往病痛纏身、社會交往少,越來越依賴親情的溫暖。此時我們需要多陪伴父親,留心他在生活上的需求。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多帶父親去見見老朋友,以消除孤獨感。此外,肢體接觸能帶給老人溫暖,所以多給父親洗洗腳、洗洗頭、捏捏脊。著名老中醫武國忠在《活到天年》一書裏寫道,為父母捏脊是最好的保健方式,能“捏去”父母一生的辛勞。同時,多讓自己的孩子去陪陪爺爺(姥爺),有意識地培養祖孫間的親情。孩子純真的笑容會帶給老人快樂、希望和新鮮的生命氣息。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善於或願意表達自己的愛與感情,但他心底對兒女的疼愛與柔情,並不亞於母親。母愛是海,父愛是山。父親默默地守護在我們身邊,為我們的生命撐起一片晴天。隨著年齡漸漸增長,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我們都要盡自己所能去回報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