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健康先健心(1)(1 / 3)

健康先健心生活像麵鏡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取決於你的心境。心境好了,你會感到外界是美好的。心境糟了,天氣和外部噪聲也會氣死你。所以,要健康先要健心。

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既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還要擁有正確的生活態度,既要幹事業也要享受生活,遇到變化、坎坷、樂觀地麵對,更要追求廣闊胸懷和高尚品德,不為私利耿耿於懷。所以說,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靈丹妙藥。

人們要達到健身的目的,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試想,一個人如果心胸狹窄,整日精神壓抑,萎靡不振,又何談健身呢?我們隻有不計較個人得失,豁達大度,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使生命之樹常青。健康的心理應當是熱愛事業,熱愛生活,心胸坦蕩,樂觀向上的!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虛名浮利是過眼雲煙,是非得失轉頭皆空,靈魂純潔、身體健康乃是人生至樂。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身體隻有健康和患病之分。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隻是身體無病。”新的醫學研究也表明,人體健康與患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過渡的中間狀態,即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

據此可得知,身體健康但精神和交往卻存在問題,並非真正的健康,隻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亞健康狀態實際上已經在警告人們,如不加以重視,疾病就會接踵而來;如能加強自我保健,進行自我調節,就可以使自己早日從亞健康狀態中走出來,轉變成健康狀態。在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人們普遍認為得病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尤其覺得患精神疾病更不光彩。其實不然,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病人像感冒一樣普遍。

青少年反抗父母、逃學、厭學等心理疾病將長期困擾家庭和社會;中青年關於婚姻、情感、性以及性心理障礙、工作壓力等問題的心理疾病,也會或輕或重地製約其發展和影響身心健康;老年人麵臨下崗、離職、退居二線、退休也會相應地出現一些心理疾病。這些心理疾病都很正常,人在每個年齡階段都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疾病。大部分人是處於身體健康而心理略有問題的亞健康狀態。

另據衛生部對十個城市的工作人員的調查,處於“亞健康”的人占48%。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處於“亞健康”疾病狀態的人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目前呈上升趨勢。據統計,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20-45歲,以致醫學界不得不把“亞健康”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

調查表明:“亞健康”狀態在一些從事企業管理、商業活動的人中所占的比例最高。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漸加重的緣故。

心理專家認為,精神健康分三個層次,第一是精神疾病,即一些重度的精神障礙,所謂的精神病人,包括意識障礙、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需要精神病醫院專門治療;第二是心理障礙,如焦慮、妄想、幻覺等,需要心理谘詢再輔以藥物治療;第三是心理問題,這就是比較常見的孤獨感、憂鬱、煩躁等,隻要得到合理的心理調整就可以解決。他進一步解釋,存在心理問題的多數人是處於第二和第三層次之間,這屬於輕度的心理問題並非精神疾病,心理谘詢可以幫助解決。

令人異常擔憂的是,大部分人不會因為心理問題主動就醫或找心理谘詢師,除了經濟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沒有認識到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害處,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見的歧視,諱疾忌醫。

專家特別提醒:精神疾病並不可怕。患上抑鬱症等精神疾病,要積極治療,切莫諱疾忌醫。不妨告訴自己:“我隻是情緒感冒了,現在很痛苦,但隻要治療一下就會好的。”

預防和治療亞健康應從糾正病因開始,從平時的生活抓起,要從思想上重視,科學健身、提高修養,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也就是從生物、心理、社會的角度全麵加以預防。

心病還需心藥醫,隻有我們平時多注意以下幾點,才能保持個人的身心健康:

(1)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2)保持生活規律、合理膳食。

(3)盡量改善環境條件。

(4)保證按時、充足的睡眠。

(5)進行適當鍛煉。

明智者當明察自己的不足

事物總是循著自身的規律發展,即便不夠理想,它也不會單純因為人的主觀意誌而改變。如果有誰試圖使既定事物按照自己的要求發展變化而不顧客觀條件,那麼他一開始就已經注定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