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健康先健心(1)(2 / 3)

古代西方有則流傳很廣的故事:

德爾斐傳“神渝”的女祭司告訴蘇格拉底的朋友說,蘇格拉底才是人間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感到自己並不聰明,於是去證實這個“神渝”。他到處去找有知識的人談話,其中有政治家、詩人、工匠等。結果證明這些人並沒有知識,因而發現“那個神渝是不能駁倒的”,於是,他反身自問,自己的聰明究竟表現在哪裏?他覺得自己其實很無知,因而推論到“自知自己無知”正是聰明之所在。

無獨有偶。古代東方的老子也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自知自己不知才是最上等、最聰明的人。看來,自知自己無知才是真聰明,相反,自認為自己博學多知甚至能智勝天下者,倒可能是真糊塗。

誠實地看待自己,自知自己弱智無知,又有什麼不好呢?

迄今為止,我們還未曾見到過一位內心平和、生活愉悅的絕對完美主義者。而且,今後可能也不會遇上。人們對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導致了內心的苛刻與緊張,所以,完美主義與內心平和相互矛盾,兩者不可能融入同一個人的人格。

神話中,漁夫那貪婪的妻子,終於未能逃脫依舊貧窮的命運便是證明。現實中,我們許多人都過得不是很開心、很愜意,因為他們對環境總存有這樣那樣的不滿,他們沒有看到自己幸福的一麵。也許你會說:“我並非不滿,我隻是指出還存在的問題而已。”其實,當你認定別人的過錯時,你的潛意識已經讓你感到不滿了,你的內心已不再平靜了。

一床淩亂的毯子,車身上一道劃傷的痕跡,一次不理想的成績,數公斤略顯肥胖的脂肪……種種事情都能令人煩惱,不管是否與你有關。你甚至不能容忍他人的某些生活習慣。如此,你的心思完全專注於外物了,你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精神生活,你不知不覺地迷失了生活應該堅持的方向,苛刻掩住了你寬厚仁愛的本性。

沒有人會滿足於本可改善的不理想現狀。所以,你努力尋找一個更好的方法:你要用行動去改善事物,而不是“望洋”空悲歎,一味表示不滿。同時你應認識到:我們總能采取另一種方式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好,但這並不是說已經做了的事情就毫無可取之處,我們一樣可以享受既定事物成功的一麵。有句廣告詞不是說:“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嗎?所以,不要苛求完美,它根本不存在。

如果你有過於要求完美的心理趨向,就要引起重視了;當你又要認為情況應該比現在更好時,就請把握住自己,禮貌地提醒自己現實中的生活其實很好。當你放棄自己苛刻的眼光時,一切事物都變得美好起來了。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你會感覺到生活充滿明媚的陽光的。

讓“緊張”慢慢“放輕鬆”

有效消除緊張心理,從根本上來說有以下兩個方麵:一是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如果十分爭強好勝,事事都要爭先,自然就會經常感覺到時間緊迫,而如果能夠認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製,放低對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會使心境鬆弛一些。二是要學會調整節奏,勞逸結合。工作學習時要思想集中,玩時要痛快,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做到張弛有度,自然就不緊張了。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緊張和壓力,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精神緊張一般分為弱的、適度的和加強的三種。人們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因為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卻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若長期、反複地處於超生理強度的緊張狀態中,就容易造成情緒消沉、悲觀厭世、自我封閉、急躁、激動、惱怒,一個人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心理狀態,發展下去就會導致一係列心理疾病的發生,嚴重的可導致性格變態,少數人還會自殺。

一個人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情緒反應時,該怎麼調適呢?對於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上常常會勸慰當事人:“別緊張!”“有什麼大不了的!”而當事人自己也通常會這樣告誡自己:“別緊張!”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這種辦法幾乎是行不通的,實際上這會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為這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給你製造更大的緊張。正如有句話所說的:“情緒如潮,越堵越高。”因此,如何消除緊張情緒,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麵介紹一些有效消除緊張情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