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會說:“我已懂你的意思了。但是,它本來就是鷹,不是雞,它才能夠飛翔。而我,或許原本就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你隻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範圍內。
事實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必須由你自己親自來鍛造,而這正是釋放你的潛能、喚醒你的潛能的過程。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而真正的大丈夫不論得不得誌,皆能恬然處之。
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誌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誌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隻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醜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侯、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第一,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裏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隻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隻有在反複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隻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的活著。
我們應采取順境不驕矜;逆境不頹唐的生活態度。
有個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那就是改變我們思考的重心試著去想美好的東西。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感激你擁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到你家附近亦有樂趣。
如何培養富足之心,笑看輸贏得失呢?
1.讚美孤獨
富足之心是寧靜的。個性並不害怕孤獨,反而讚美它。孤獨是個性最美好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存在能不能忍受的問題。
笑看輸贏的人總是能夠給自己留出時間,享受獨處的歡樂,整理往事、展望前程,想像出類拔萃的美好生活。內心貧乏的人,生性急躁,喜歡喧囂和熱鬧,一刻也離不開從他人眼中找尋自己賴以生存的保障,獨處將備感寂寞,但自身環境卻又窄得令人窒息。笑看輸贏的人,獨自承受個性滋潤、修身養性。他享受寧靜和孤寂,在反省中看見自身的不足。他把自己準備得很充分,再投入步調緊湊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