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
笑看輸贏的人願意任意地幫助他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報。他知道內心裏獻出東西,依舊會從內心裏產生出來。他就像自己的一家能源工廠,生產力很高,永遠能提供滿足。
3.不自怨自艾
笑看輸贏者對損失看得很淡。他相信相對於整體而言,損失的不過是小小的局部。因此,對於損失他不會不能釋懷,不會老是對自己怨艾和指責,知道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他勇於承認錯誤,並寬恕自己和他人;他隻是采取行動來挽回損失,滿心喜悅地做著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
順境乘風,逆境破浪
順境與逆境就像生活的快樂與痛苦,不過就是漫長生活裏的一個個短暫的過程。人的一生中,沒有誰會一條直線地走下去,坎坷與挫折也是人生旅途的一道風景,它的色彩是我們自己描上去的。它們才是幸福生活的奠基石。
順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則相反,都是人成長過程中必然麵對的人生境遇。我們都看過《西遊記》,西天取經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取經的結果,而是這一路上克服了困難的這種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隻是遇到困難時的痛苦,還有克服困難時的勇氣和信心,以及快樂時的興奮。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大家在身處順境的時候,也應當做好迎接逆境的準備。隻有既能夠在順境中不驕不矜,又能夠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人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美麗。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必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注定我們要用良好的心態去麵對這些不測。
在近兩千年漂泊流離的生活中,猶太人一直處在逆境之中。在這漫長的日子裏,一方麵,他們把逆境視若尋常事,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忍耐和等待,堅信一切很快就會過去的,學會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發展的智慧。另一方麵,把逆境看作是一種人生挑戰,發揮自身潛在的能力,精神抖擻地在逆境中崛起。猶太人把這種智慧運用到商業操作中,就形成了在逆境中發財的生意經。
猶太實業家路德維希·蒙德學生時代曾在海德堡大學與著名的化學家布恩森一起工作,發現了一種從廢堿中提煉硫磺的方法。後來他移居到英國,在那裏他幾經周折才找到一家願意同他合作開發此技術的公司,結果證明這項技術的經濟價值非常高。於是蒙德萌發了開辦化工企業的念頭。
蒙德買下了一種利用氨水的作用使鹽轉化為碳酸氫鈉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他一起參與發明的,但當時還不是很成功。蒙德於是一邊買下一塊地建造廠房,一邊繼續實驗,以完善這種方法。盡管實驗屢屢失敗,但蒙德從未放棄,他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開發。經過反複的實驗,他終於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
1874年廠房建成,剛開始生產狀況並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連續幾年,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同時,當地居民擔心大型化工企業會破壞生態平衡,也都拒絕與他合作。
猶太人在逆境中堅忍的性格幫助了蒙德,他沒有氣餒,終於在建廠六年後取得了重大突破,產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來,產品由每噸虧損5英鎊,後變為獲利1英鎊。當時的英國,工廠普遍實行12小時工作製。蒙德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將工作時間改變為每天8小時。通過這項決定,工人的積極性極度高漲,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和原來的12小時一樣多。
周圍居民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爭著進他的工廠工作,因為蒙德的企業規定,在這裏做工,生活可獲得終身保障,並且當父親退休時,還可以把這份工作傳給兒子。
後來,蒙德建立的這家企業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堿的化工企業。
無論是從順境還是逆境中走過來,心靈始終寬容豁達,不再有順境逆境之分,心情平和淡然,懂得享受生命的過程,理解得失是生命中必然發生的事,不會因為結果的成敗而耿耿於懷。
貝弗裏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處於逆境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逆境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是人生的試金石。逆境有時候就像人生的分水嶺,跨過它,你就會成功,否則,你還是在逆境的深淵裏繼續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