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樹:在成長的道路上躲避時光
素材前沿
出道17年,隻出了兩張專輯,一共26首歌。從選擇首都師範大學輟學,到簽約“麥田音樂”;從2000年以一曲《白樺林》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到200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後選擇淡出娛樂圈;17年的音樂曆程中,樸樹消失了10年。
有整整4年的時間,他一首歌也沒寫。曾經,藝人身份猶如一把枷鎖將他禁錮;現在,樸樹用了好幾年時間讓自己沉下來,想看清自己到底想幹什麼。是被這個行業半推半就地隨波逐流、幹些維持自己地位的事情,還是做自己想要的東西。他直言,“我現在有時候覺得挺慶幸的,2009年後跟這個行業保持點距離我覺得挺好的。我就覺得這幾年太可怕了,中國這10年可能頂外國人活好幾輩子,沒時間沉澱,剛沉澱一點東西,時代就變了。就像一個速度巨快的跑步機,連站穩的時間都沒有,還能沉澱什麼?從我自己來說,我出了兩張唱片,中間就已經隔了兩個世界,到現在又隔了一個世界,完全不一樣了。”
但是,在人們視野中消失10年卻仍然讓人無法遺忘的歌手,恐怕隻有樸樹一人。2013年10月26日,樸樹舉
辦了自己出道以來在北京的首場演唱會,與戴佩妮合作,從《且聽風吟》到《那些花兒》到《生如夏花》,用吉他譜出的純粹音符,講述著、重溫著與青春有關的“樹與花”係列故事。“其實我並不想用無數年做一張好唱片。我隻是用這10年的時間找到一個好的做唱片的狀態,一切順其自然。”
作為絕無僅有的內地偶像歌手,樸樹一直保持著與歌手身份不甚相符的低調。沒有商演,沒有唱片,沒有緋聞,沒有新聞,僅在一些少有的音樂節唱唱現場。他隻想默默地唱歌,即使是開一場這樣的演唱會也不想站出來多說說話,隻“希望樹與花演唱會的票能默默地賣光”。
“樸樹是一個生活的聆聽者,他似乎身在其中,又遊走於之外,他隻是默默地看著、聽著,不改變當時的環境,同時收集著生活碎片。有一次他找我,說想拍陽光下風掠過樹梢的那種狀態。我想象的畫麵是‘綠色樹陰下,他在細碎陽光陰影處’那種,誰知他說,‘別,這裏麵沒有我,就是隻有樹、光影和風,我隻是想記錄這些就在身邊而我們其實都不注意的畫麵。’”“我從不覺得樸樹‘低迷’,那隻是一種生活狀態,生怕破壞了原本氣息而小心翼翼的狀態。”“樹與花”演唱會導演董小樹如此評價道。
“每一種植物都很完美,真的,如果讓我做一種植物的話,老天爺安排我做什麼,我就好好地去做它。”在經曆了一場大病後,活得越來越像一棵植物的樸樹體會最深的兩個詞是“健康”與“安然”。他說,如今在北京甚至全國,都很難找到像他這樣生活作息良好的人了:早晨6點起床,吃早餐遛狗閱讀,午飯之後午休,下午練琴運動,晚飯之後再是閱讀,晚睡不晚於9點。間或有靈感,便創作,但很少會被人聽到。“我過去寫東西,那些感情基礎很多來自於自我憐憫和自戀、好多小悲傷,如今我好像把那些東西很自然地衝洗掉了。現在我覺得整個人變得越來越自然,音樂也該是這樣。”
很多人說樸樹現在的狀況或許是所有音樂人求之不得的,而一直獨立創作自己音樂的他,就像一直回避著時光流逝的人,盡管十多年過去,人們依舊感慨於他的音樂,並認為這樣的音樂在如今聽來依舊時髦或依舊能觸動內心,樸樹也正是那個一直不被世俗傷害、不被時光俘獲的純淨的音樂人。
熱議銳評: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樸樹的躲避與低調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置身於當下這個喧囂的時代之外,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真實地體味人生,才能完全投入地做音樂。隻不過,這種自覺、這種對於簡單與純粹的追求在熙熙攘攘的今天是那麼罕見,甚至顯得格格不入。但無論身邊的環境怎樣,人總得需要這樣一點自覺的精神與勇氣,自覺地追求美,自覺地聽從內心的呼喚,否則,又何以有經典的出現呢?(方青)
話題拓展:沉寂與沉澱;安然與自然;學會選擇;成長的感悟;走向成熟;簡單的美……
(資料來源:搜狐音樂、人民網、《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