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以人為本”的科技推廣的長效機製。計劃經濟體製下我國科技推廣的方式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公益性質的推廣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這種推廣模式的弊端不斷暴露出來。而新的推廣模式勢必要納入市場經濟中,從而使得科技推廣有了“產業化”的性質。從無償的政府部門的公益行為到企業有償的“雙贏”行為,這是科技傳播順時代而為之。全國範圍內有著多個優秀的科技推廣模式,如“河北太行山道路模式”、“陝西專家大院模式”、“農科110”等眾多優秀的科技推廣模式。這些模式當中推廣主體呈現多樣化,但根本的出發點都是以“三農”為中心,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在這一推廣過程中,企業利用自身的人才、技術、信息、物資等優勢資源輸向農村,以企業優越的信息渠道為平台,全麵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科技推廣任重而道遠,是一項長期並且利國利民的工程,企業必須建立起有效地科技推廣方式,才能真正把科技傳播落到實處,實現雙贏;
2)科技傳播視野下的企業科技推廣需要改變舊的觀念,調整思路,尋找出路。科技傳播就是要讓科技工作者所掌握的知識通過某種渠道傳遞給更多的人,讓科技惠及社會。以往的企業的科技傳播主要依靠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來向農民推廣他們新技術和新產品,由於傳統媒體的推廣成本、信息容納等方麵的缺陷,這樣農民不僅對新技術掌握的有限,就是對於企業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市場推廣也遭遇到阻礙。企業在科技傳播過程中的固然有著資金力量雄厚,信息平台便捷等優勢,但是在科技傳播的源頭卻是掌握在高校或者科研機構的手中。而科研人員則缺乏推廣科學技術的手段,因此在近年來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強強聯合已經屢見不鮮,二者聯合真正實現了科技傳播的“源頭——渠道——受眾”。企業改變了陳舊的推廣觀念,作為了科技傳播過程中的媒介,通過自己的優勢把信息技術傳遞給了農民,從而實現了“多贏”的局麵。
3)企業科技推廣方式注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交互利用。當下的傳統媒體的科技傳播的能量雖然在逐漸的縮減,但在新媒體還未能真正成長起來的時候,當下企業在進行科技推廣的時候就要把二者交互起來,使科技推廣呈多元化道路的發展。
(1)繼續注重並加強傳統的推廣方式,形成技術下鄉與技術培訓並重的局麵,走一條由“輸血”到“造血”的科技推廣道路。以往的科技下鄉,企業帶去的科技局限於企業的產品,與其說是科技推廣,不如說是產品推廣。而技術培訓也是一味的去照本宣科,並未考慮到農民需要什麼。技術培訓就更不必說,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普遍低下,使得技術培訓失去了意義。這一切都未從農民自身的實際出發,所以企業在科技下鄉之前就要考慮好如何用口語化的東西把晦澀難懂科學技術解釋給廣大的農民群眾,如何讓農民相信企業的農產品真正能給他們帶去效益,技術的培訓要考慮農民的實際,有步驟循序漸進的對農民進行技術的培訓,要讓他們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科技傳播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科學技術,掌握並且利用科學技術。而農業科技推廣也不例外,如果企業一味的對農民群眾“授之以魚”,那麼科技傳播將會失去它原有的意義。企業隻有“授之以漁”才能實現科學技術推廣的“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2)加大對“科技示範園區”、“優秀農產品示範基地”、“科技示範戶”的宣傳力度,讓農民切實感受到科技帶給農業帶來的顛覆性的變化,徹底革新農民的農業生產的觀念。“科技示範園區”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宣傳企業最新的科技成果,而是通過科技成果的展示來向農民群眾展示科技的能給人們帶來什麼。隻有讓農民群眾內心產生有了震撼,他們才能相信科技的力量。“科技示範”園區的起到的也是一個帶頭作用,以點帶麵的發揮自身的輻射作用去帶動周邊的農民自發的學習新的技術去進行農產品的變革。“科技示範戶”則是拉近農民與技術的一個平台,普遍的農民具有盲從的心理,看到“示範戶”因為新技術的應用而發家致富,因而就會有意識的去效仿“示範戶”自覺地去采用新技術。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樣這些“模範“足以成為引領時下農民運用新技術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