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科雲媒”係統對推進農村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探索與思考(1 / 3)

論“中科雲媒”係統對推進農村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探索與思考

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

作者:陳海瑞

摘要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圍繞服務對象的需求是科普工作的指針。農民作為《科學素質綱要》中科普工作開展的四大類重點人群之一,已普遍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渴望得到更權威的信息、更專業的指導。然而農村科普資源非常薄弱,已有的科普資源建設基礎工作已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實際需要,農村地區的科普資源共建共享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建立和完善農村的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機製勢在必行。“中科雲媒”是山西科技傳媒集團自主研發的第一個跨平台科普服務係統,通過將科普服務平台建設與科普內容資源建設的有效集成,為農民提供服務,助力山西省科普惠農工程。中科雲媒係統於今年2月初正式啟動,至今年底將建成350個試點,最終在全省建立1000個試點。係統自運行以來,已經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對於推進農村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就試圖從其推進農村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意義、經驗以及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幾方麵進行思考,以期使這種領先全國的服務係統更好地發揮其推動農村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中科雲媒;農村;科普資源;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08-03

0引言

科普資源共建共享體係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建設科普資源信息交互平台”,將一切科普資源建設中的信息資源都可通過這個平台發布和交流,促進各方溝通,協調、順暢地推進各方工作。農村由於科普經費少、人才缺乏、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已有的科普資源建設基礎工作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實際需要,因此,農村地區的科普資源共建共享需求更加迫切。由山西科技傳媒集團自主研發的第一個跨平台科普服務係統“中科雲媒”應運而生,該係統通過將科普服務平台建設與科普內容資源建設的有效集成,為農民提供服務,對推進農村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發揮著積極作用,助力山西省科普惠農工程。

1 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相關概念

1.1 科普資源

廣義的科普資源是科普社會實踐和普事業發展中所涉及的一切有用物質,如人力、財力、物力、知識、信息和組織製度等。狹義的科普資源是指科普活動、科普實踐中所需要的要素及組合資源,包括科普項目或活動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內容,如人力資源、資金資源、載體、產品、活動、信息等。

1.2 科普資源共建共享

指科普資源擁有主體之間,通過建立各種合作、協作,利用各種技術、方法和途徑,開展包括共同揭示、共同建設在內的共同利用資源的一切活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滿足科普工作者和社會公眾對科普資源的需求。共建是共享的物質基礎。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麵廣,影響因素多。涉及資源、技術、人才、資金、政策法規、共享方式、共享程序、評估監督等一係列措施和環節。

1.3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基本要素

第一是共享主體,參與科普資源共享活動的所有主體中的每一個成員擁有可供共享的資源,也就是說與共享主體中其他成員有互補性的資源;第二是共享方式,方式包括有點對點的共享,有公共服務平台共享、有交換共享、有合作共享、有免費共享、有非贏利共享等;第三是共享客體,就是科普資源,即科普能力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科普內容和科普活動;第四是共享規則,就是參與科普活動的主體依據何種條件對資源進行共享。

2中科雲媒係統對實現農村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意義

2.1中科雲媒係統概況

“中科雲媒”是山西省科協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工程的主要內容,也是山西科技傳媒集團自主研發的第一個跨平台科普服務係統,通過將科普服務平台建設與科普內容資源建設的有效集成,為農民提供服務,助力山西省科普惠農工程。“中科雲媒”分為中科雲媒科普信息終端、中科雲媒KPTV、中科雲媒手機客戶端三個部分,集納了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多種手段,擁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富媒體等全媒體傳播方式,通過無線互聯網、3G移動網絡和有線電視網向用戶傳送科普知識,提供個性化科普服務。“中科雲媒”在科普惠農電子屏上的應用包括:專家遠程互動培訓、農科視頻點播、數字報刊瀏覽閱讀、供求信息發布瀏覽、農業氣象信息即時發布、病蟲害預警預報及防治方法、全省各地主要農貿市場每日最新市場行情及價格曲線、農資防偽識別及農產品溯源服務、全國優秀科普網站推薦瀏覽、農業新聞、專家留言谘詢、惠農網購、農科110專家服務、健康365專家服務等內容。

中科雲媒係統建設的目標是逐步拓展麵向社區、學校、企業和媒體的功能,使係統能更好地服務於科普益民、科普強企、科普助教,而目前的主要應用是為農民提供服務,本文著重論述的也是該係統對於推進農村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內容。去年,省農業科技信息中心開始選擇科普惠農服務站、黨員活動室等人流量較大的地點,開展“中科雲媒”試點建設,去年建成試點200個,今年將再建150個,最終在全省建立1000個試點。該係統於今年2月初正式啟動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