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型企業科技傳播形態與科技信息傳播(2 / 3)

3.2通過製定行業標準、承擔科研課題形式的科技信息傳播

在產業經濟界,製定行業、技術標準已成為國際舞台上經濟、科技競爭的重要手段。76家科技型樣本企業中有53家參與了行業標準的製定,占到總數的70%。如華為公司加入了ITU、3GPP、IEEE等130個國際標準組織,在國際標準組織中擔任180多個職位,累計向標準組織提交文稿23,000多篇。

科技型企業擁有的研究資源不但能為企業自身研發產品,還能夠參與到國家課題,如三一重工牽頭參與國家863課題“混凝土泵車遠程監控及維護應用係統研製”並成功通過驗收,打破了國外對核心部件的壟斷,加速了核心技術在行業中的普及。此外,企業內部的科學技術培訓是增加員工科學素養,提升科學技能的一條主要途徑。76家科技型企業每年都會對員工進行各類培訓,如技術知識培訓等內容。

3.3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形式的科技信息傳播

產學研結合是科技型企業進行創新的途徑之一,它能讓科技型企業和學界形成互利雙贏的模式。

一般大中型科技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有不同程度合作,如神華集團與清華大學開展“低碳能源新技術研究”,與吉林大學簽訂《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補充協議書》等產學研項目。這些合作不僅能讓企業減少成本,增加經濟效益;還能擴大企業科技信息的傳播範圍,促進其多渠道傳播,增強傳播效果。

3.4通過企業科普活動的科技信息傳播

1)企業科技館展示。科技博物館是科技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機構,企業辦的科技博物館是對我國公共科技博物館的有益補充。在樣本選取範圍內共有18家企業開設或與其他機構共建的科技館、小型科技展覽館等。

如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於2008年建成的中國化工博物館,便具有“記載中國化學工業發展”、“普及傳播化工知識”等作用。聯想有限公司下屬的聯想品牌體驗中心是該企業對進行科技傳播的小型科技館,是北京市批準的科普基地,向社會普及PC行業的技術、生產、設計知識,推廣和宣傳節能環保理念①。

2)企業科普活動。科技型企業開展的公益性科普活動都與自身的業務相結合,利用技術優勢、人才優勢來設計相關科普公益活動,從而公眾對相關領域科技的理解。76家科技型企業中,有41家科技型企業開展了對公眾的科普公益活動,占到了總數的54%。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主辦的CASC兩岸青少年航天交流活動和“夢想航天,情係中華”2011 年航天科技夏令營活動;國家電網集團的“用電安全進課堂”校園電力常識普及活動等。

企業開放日也是企業開展科普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東方電器集團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公眾開放日,向公眾普及工業知識,讓更多的公眾了解民族工業的發展,近距離感受發電設備的製造過程,接受科普知識教育②。

3.5產品銷售和技術服務過程中的科技信息傳播

工業產品中涉及較多的技術細節,一般有產品工程師、技術客服人員等專人對消費者、客戶進行產品的指導和使用說明。通過基於產品服務的技術傳播方式,能有效的傳播科技型企業產品和服務中的科技信息。76家樣本科技型企業中,有40家企業生產工業產品(占總數的53%),36家企業生產消費產品(占總數的47%)。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科技型企業利用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的比重不斷加大。生產工業產品的科技型企業的廣告一般出現在行業媒體或者專業期刊中,很少進入大眾媒體的範圍,即便出現也是以企業形象廣告的形式。而麵向消費者的普通消費品則一般通過廣告、說明書的方式來詳細介紹產品中的科技信息。

4當前科技型企業科技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現狀來看,雖然科技型企業在科技知識、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等方麵效果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4.1傳播方式多樣,內容同質化嚴重

我國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傳播過程中的傳播方式多樣,包括自辦媒體、大眾媒體、文件彙報、產品展示等方式。但正是由於傳播方式的多樣,企業在科技傳播中四麵出擊,缺少針對性的宣傳、策劃,導致在傳播過程中缺乏自身特色,變成“宣教”式的發布信息,體裁單調,采用簡單的“八股文”形式,內容枯燥,難以引起受眾興趣,傳播效果極其有限。

此外,由於有些科技型企業對不同類型的媒體的傳播優勢不熟悉,且傳播團隊中的人員一般身兼多職,精力有限,使得自辦媒體上的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甚至出現了網站是紙質報紙的“翻版”等現象,難以打出科技傳播組合拳,發揮不同媒體的優勢。

4.2忽視媒體的傳播作用

大眾傳媒是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在傳播信息方麵的優勢明顯。但從目前科技型企業科技傳播的實踐來看,科技型企業的傳播方式雖多樣,但最主要的傳播渠道還是集中在專業媒體上,內容也主要局限於對專業技術的介紹。雖然專業媒體在業內有較大影響力,但對宣傳企業理念、文化,傳播科技知識等方麵作用有限。

另外,一些企業在進行科技傳播時雖比較重視大眾媒體的作用,但由於對不同類型的媒體優勢了解不夠深入,且不注重內容的通俗性,采用較多專業術語,對專業術語和概念不作任何解釋說明,專業色彩濃厚,不利於讀者理解和接受。更有甚者,有些科技型企業在大眾媒體上刊發的信息存在篇幅冗長、專業性太強等弊病,導致“外行看不懂,內行不願看”的尷尬局麵。

4.3宣傳味道明顯,科普“公益效應”弱化

一些科技型企業在傳播科技知識時,不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企業宣傳味道濃厚。尤其是在麵向公眾發行的報紙、雜誌等大眾媒體上,記者經常會遇到企業要求添加相關信息介紹等內容,使得新聞報道帶上了“軟新聞”的性質,這樣很容易引起受眾的反感,不利於信息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