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發展瓶頸及原因追溯
就目前科普刊物的發展情形來看,轉企改製之勢已成必然,諸多因素的阻礙催生了轉企改製之風的愈演愈烈,這一變革又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麵臨著不諳熟、不適應帶來、引發的眾多矛盾與發展瓶頸,當然這背後定有其潛在的社會原因或自身障礙。
3.1科普工作式微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整個的科普市場並不十分成熟,科普刊物本身又不乏一定的公益色彩,在這樣一種並非完全妥帖的局勢下,將其迫不及待地推向市場經濟的浪潮,顯然會有一定的風險相伴。加之科普期刊在整個科普市場中影響力的微不足道,使得主辦方不願意甚至很抵觸在這方麵提供過多的經濟支持。再則,科普期刊不同於其他刊物,其培養周期較長,投入成本較大,收效慢、效益低,相比之下,無論是個人還是投資方都鮮少有耐心和信心去接這單有可能賠本的“風險買賣”。缺乏殷實的經濟支持與政府後盾,這類刊物便不可能搶占先機,博得太多的市場占有率,而低的市場率愈加無法保證科普期刊在整個市場營銷過程中的運營資本與規模,漸而產生的惡性循環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整個科普期刊的發展及銷路。
3.2科學素質低下讀者興趣不濃
20世紀80年代,“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氣滋養下,民眾求知求學的熱情極為強烈,各地的科普刊物都擁有著見長的發行量,當時可觀的銷量是目前科技發展、科學進步的宏觀背景之下殘喘前行的科普期刊遠無法比擬的。現如今,其他媒體的爭相湧入,網絡市場的強勢衝擊,極大地吸引了讀者眼球,多元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分解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轉而投向多、快、好的網絡媒體;再一方麵,應社會生活主流的引導,生活時尚類、實用保健類雜誌在整個雜誌界占據著鮮明的市場優勢,數量與質量兩方麵較於科普類刊物都有著更為明顯的進步與提升。據調查,不同於西方國家,我國民眾對科學的認識尚隻停留在實用性的功利狀態,並非當成一種日常的、發自內心喜歡的興趣愛好。
另外,科普期刊內部猶存的無序競爭也從另一側麵反映了業界人士科學素養與品位的低下。總的來說,社會市場份額的擴張力度遠不及期刊品目的增長速度,這樣的情形自然會使得有限的市場份額被不斷細分,為在同等局勢下博取更多利潤,不少科普刊物出版單位選擇排擠他刊物的不合理方式來參與競爭,由此引發的糾紛與不協調,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科普期刊的有序運作。
3.3讀者定位不穩定市場定位欠科學
大多數科普刊物往往會選擇將青少年群體作為承擔其發行任務的潛力股,孤注一擲地將欄目設置投其所好,不想這是一群並不穩定的消費群體,一來其未成年的時段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青少年階段,一旦長大成人,興趣點、觀念認識都會發生轉移,固守陳規的老舊欄目及內容自然不會成為這些群體爭相熱捧的香餑餑;二來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青少年群體,出於家庭、校方及社會的多重壓力,根本沒有閑暇去翻閱本來就在考試任務之外的課外讀物。這樣一來,讀者群的變動與不穩定勢必會與以青少年為主導消費群體的科普刊物產生無法融合的硬性矛盾。與“讀者定位”一起,科普期刊本身對市場缺乏嚴密的調研分析,對熱點趨之若鶩甚至忘了自己最初的辦刊宗旨,隨意跟風、盲目經營均從不同層次上凸顯了科普期刊市場定位在科學性方麵的欠缺,在競爭力方麵的勢單力薄。
3.4刊物內容競爭力低營銷發行不對路
科普期刊,作為其核心詞的“期刊”二字便意味著其整個運作都應該嚴格遵守期刊市場的基本規則,極盡可能去創新,在形式或是手段上力求別出心裁,想方設法吸引讀者注意力,而絕非惰性使然,內容結構與其他刊物如出一轍;其次,多數的科普期刊從業人員通常都是大文科類出生,文字功底尚可但缺乏專業的科學知識背景,缺乏強有力的智囊團隊。
營銷發行方麵,除舊有的郵局訂閱形式之外,很多刊物也有開始嚐試自辦發行,但還處於萌芽初生期,或許規劃很美好,但仍缺乏成熟的發行網絡與平台,編輯出版與發行營銷尚不能很好地銜接,缺乏專業的、對刊物有足夠了解的發行銷售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