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傳播成為科普惠農農資下鄉新的增長極(1 / 2)

科技傳播成為科普惠農農資下鄉新的增長極

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

作者:王斌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尤其是手機等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引領科技傳播的飛速發展,已經逐步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科普惠農工程是為提高我國農村綜合服務能力,推動農村經濟產業化建設,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解決科學技術與農村經濟結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具體舉措。科普惠農農資下鄉是科普惠農工程的重要內容。

科技傳播的發展將為科普惠農農資下鄉提供新的模式,推動農資下鄉多樣化、網絡化、便捷化,成為科普惠農農資下鄉新的增長極。

關鍵詞科技傳播;科普惠農;農資下鄉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63-02

科普惠農計劃是山西省科協於2005年起實施的麵向基層、麵向農村、為“三農”服務的一項重大舉措。此項計劃主要包括五項工程:“一站、一屏、一員”建設、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科110體係建設、科普惠農綠色通道工程、新型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起一站、一屏、一員16000餘處,覆蓋了山西一半多的行政村,站有標準、屏有內容、員有能人的農村基層科普網絡初步形成;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表彰獎勵了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起到了以點帶麵、榜樣示範的作用;農科110服務體係經過5年的發展,已具備電話谘詢解答、網絡遠程視屏會診、專家現場指導、媒體點題、物流服務五項服務,真正做到了農民點題、專家服務;科普惠農綠色通道工程組建農信員隊伍,服務會員,服務農村;新型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充分利用報刊、網絡、手機、電視等現代化傳媒手段,2011年與山西省農村科技函授大學合作,為50萬農民提供了遠程培訓服務。五大工程已經在全省範圍內初步形成了網絡和服務體係。如何利用好這一體係,將科普惠農工作進一步落到實處,山西省農業科技信息中心推出“農資產品下鄉”和“優質農產品返城”雙向服務模式,力爭跨越最後一公裏。其中,科普惠農農資下鄉是重要內容。

1 科普惠農農資下鄉概況

目前,農資市場種類多,牌子多,就山西化肥市場來說,來自全國各地的化肥廠家就達70多家。每年都會發生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現象,造成農民減產減收。針對這種情況,應廣大農民的要求,山西省農業科技信息中心從2008年實施“農資產品下鄉”工程,以科普惠農綠色通道專供產品的形式服務三農。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科普惠農廠家—科普惠農服務站—農信員—示範戶”四位一體的科普惠農服務模式,即形成了從下至上的信息反饋和由上至下的物資流通係統。該模式的好處在於管理透明、責任到人、目標明確,層層落實、反饋及時。具體做法如下:

由省農業科技信息中心聯係科普惠農廠家,為農民提供科普惠農專供產品。由山西科普惠農服務中心根據基層調研情況製定切實可行的年度工作任務目標,並責任到縣級科普惠農服務站,服務站站長聯係每個村的農信員(一般由各行政村的村長、會計或從事農資營銷的相關人員組成),農信員收集農村示範戶(一般由種植大戶、農村科普帶頭人等人員組成)的農資需求信息,以訂單形式逐級上報。廠家根據訂單將科普惠農專供產品直接送到各縣科普惠農服務站,由各村農信員負責將專供產品直接送到示範戶家中。此外,科普惠農專供產品每批次都要送省農科院土肥所化驗,將化驗結果登記證送省農業廳備案,再到當地農業局備案,確保專供產品品質優良。

從科普惠農“四位一體”成功的壽陽模式,已逐步在全省範圍內推廣。截至目前,這種模式已經成功複製到4個地區20餘個縣500餘個村,確定農信員500餘名,共發展示範戶15000餘戶。普及推廣科普惠農指定產品科創複合肥超過5000噸/年,覆蓋種植麵積超過12萬畝,並且免費發放科普惠農會員專供產品旱地保近10萬袋,直接受益農民達50000人。

根據科普惠農工作情況,下一步我們將在全省建立100家科普惠農省級直屬服務站,由省科普惠農服務中心派專門的市場拓展員,負責所屬區域的科普惠農政策宣傳,發展農信員和示範戶,健全基層網絡和服務體係,將科普惠農工作落實到每個行政村。此外,評選出科普惠農示範縣、示範鄉,建立科普惠農試驗田,逐步引進農藥、種子、葉麵肥等農資產品,完善科普惠農專供產品體係,利用省科協的科技、人才優勢,通過示範推廣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科技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