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事件:現今社會新聞傳播中受眾價值取向的偏差
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
作者:王豐
摘要“**門”的命名習慣開始於發生在美國的水門事件,在中國興起,則由於2008年的“豔照門”事件。“**門”,已經成為時下滿布網絡、對於負麵新聞事件默認、有歸類性質的稱呼。網絡在人們傳遞信息和溝通交流等方麵的種種優勢,在為人們帶來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的便利的同時,對社會精神層麵像放大鏡一樣的展現,使我們有必要站在社會和人的角度,對現今流傳於網絡的“門”事件產生、發展和結束這一過程的形成原因進行考察,並做深入的理解和辨析。“門”事件,已經向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受眾價值取向偏差亮起警燈。
關鍵詞“門”事件;網絡;社會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64-03
1“門”事件概述
中國對於一個負麵新聞事件冠以“**門”的命名方式大量使用,始於2008年爆發於互聯網的“豔照門”事件。“豔照門”事件之後發生的、尤其是含有不雅視頻發布的負麵新聞事件,幾乎都會以“**門”這一特殊的命名方式體現主題,人們也漸漸習慣通過這樣的命名方式了解某一個新聞事件的性質和大概內容。和近年來產生於網絡的一係列用語相同,“**門”的說法已經走下網絡,廣泛應用於各媒體,成為人們時下對於負麵新聞事件默認、有歸類性質的稱呼。
“門”事件說法產生後,由於網絡傳播具有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受眾參與性高等優勢,發生在中國的“門”事件便開始通過網絡這個媒介,呈井噴狀態進入公眾視野,甚至已經出現一個專門搜集和發布“門”事件的網站——門事件新聞網。雖然有關門事件新聞網的分析不是這篇論文討論的主要內容,但我們從這個網站發布的信息可以看出“門”事件發生之頻繁、涉及社會各個方麵之廣泛、內容之集中。
截至2010年6月20日,門事件新聞網按照體育門、娛樂門、教育門、時政門、社會門、科技門、財經門、90後的門、00後的門九個分類,詳細記錄了08年以來發生的561個“門”事件。即從“豔照門”爆發的2008年1月28日至2010年6月20日的29個月間,發生561個“門”事件,平均每個月就會發生19個,且涉及不雅、低俗的內容高達90%以上,其包含的視頻更是成為網民爭相下載觀看的內容。
“門”事件的背後,透露怎樣的公眾對新聞事件的選擇標準和關注這些事件時的心態?我們的政府相關部門和網絡媒體怎該采取怎樣的措施進行適當的輿論引導?為什麼這些事件含有不雅、低俗內容的居多?網絡是否可以成為人們窺探他人生活堂而皇之的工具?由“門”事件帶來的一係列現象在反映網民價值取向、及其引發的有關社會問題,尤其在受眾選擇接觸新聞事件時的精神層麵問題,是我們在正確使用網絡這個媒介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並解決的問題。
2 “門”事件形成原因——網絡、網站和人
通過對“門”事件在網絡上發端、進行和退出網絡,繼而推出公眾視野的分析,可以得到一個這類事件較為穩定的運行機製,並為清晰認識這類事件的形成原因提供基礎。“門”事件的最大特點是速朽——每一個“門”事件處於受眾關注高峰期的時間都不會超過一個月,有的甚至隻在一些網站或論壇瘋傳幾天。對於“門”事件形成原因事件的脈絡梳理,不僅有助於我們在分析“門”事件所表現的受眾反映和對社會的影響,更有助於找到適當“切口”對這類事件引起的消極影響做出相應的反映。
“門”事件,伴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而產生,影響其形成的因素多而複雜。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經濟體製由原來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極大改善,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改變。正如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麵的改變皆源於此,充斥於網絡的“門”事件也找到了產生和發展的土壤。
2.1網絡傳播信息的優勢和中國網站的特殊運營體製
網絡傳遞信息時的優勢,是傳統媒體不能比擬的,如:傳播的範圍廣、速度快,受眾參與性強。網絡中的受眾不隻是被動的接受信息,他們可以借助各種網站、論壇直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參與者,參與信息選擇和討論,“真理越辯越真”,傳播效果大大加強。但不可忽視的是,網絡信息發布和受眾參與進入的門檻很低,龐大網絡的信息量不可能實現對有害信息的完全過濾,許多類似“門”事件的內容便不免廣泛傳於網絡。這樣一來,即使國家製定了多種規章製度對網站的經營者進行約束,力不從心的情況時有發生,加上網民自我約束的缺失,網絡環境的淨化同樣舉步維艱。
網絡傳播正在改變傳統新聞傳播的內容格局和市場格局,成為除了報紙、電視、廣播之外人們獲取新聞來源的又一重要渠道。中國網站的特殊運營體製,也使得“門”事件大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