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企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環境(2 / 3)

可見,企業環境的變化和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凸顯了企業創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 企業自主創新麵臨的問題和困境

改革開放30年多年來,技術進步和創新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強,但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技術創新仍然麵臨著融資渠道不暢,創新人才缺乏,支撐創新的公共服務不足,政策環境有待完善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集中各方力量,彙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拓展發展空間,帶動廣大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堅持創新驅動,為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所麵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2.1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多數企業科研經費少投入或沒投入,自主研發能力弱,產業趨同嚴重,普遍缺乏市場競爭力。現有生產技術(包括高新技術)很少是自主研發獲得的,大多源於引進技術、購買的設備,或引進專門人才。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不多,而人才如沒有良好的科研環境、缺少優秀的團隊,創新更無從談起。企業也隻是使用技術,而不是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引進技術,在消化、吸收再創新上吝嗇於投入。很多企業的做法是現有技術落後了就換設備、購買新工藝,或者再引入帶技術捆綁的一兩個人才,周而複始,始終無法進行研發能力的積累和儲備。由於靠低價的資源、靠廉價的勞動力、靠市場機會可以獲得較高利潤,企業對自主創新的必要性認識不足。有55%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在有獨立品牌的企業中有70%的企業商標未進行注冊。而且創新需要大量投入、投入不能很快獲得回報,影響即期利潤;同時風險也大,一旦創新失敗,將蒙受巨大損失、甚至破產。這些都使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不想創新,也不敢技術創新。

2.2技術創新人才不足

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缺少吸引優秀技術人才的條件,在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科研條件、工作環境、個人發展前景等方麵,多數中小企業都不具備優勢。普遍麵臨高層次人才缺乏,研發能力不足等困境,主要表現為高層次人才總量不足、發展空間小、人才隊伍不穩定、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大量高端科研人才集中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很難向企業轉化。據調查,絕大部分企業對職工沒有建立培訓和再教育製度,企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70%的從業人員隻能應對簡單勞動。在新興產業和高技術行業,中小企業很難招到高端專業人才。

2.3知識產權保護不夠

我國企業現有創新模式多屬模仿創新,模仿屬於技術創新中的搭便車現象,已成為多半數企業的技術前提。更嚴重的是,一些中小型企業自己不創新,卻無視道德和法律準則,通過假冒生產和銷售大中型企業創新出來的產品。其後果,一方麵會鼓勵企業盜用別人的技術成果,仿冒別人的品牌,而自己不進行創新的投入;另一方麵,大中型企業創新成果的產權無法得到保護,蒙受無法收回巨大的創新投入的損失。由於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大多數企業開發新產品是以仿造為主。大企業開發的新產品很快就能被其他企業模仿,享受高額利潤的時間極短。因此,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的心態在企業中普遍存在,出現了所謂的創新恐懼症。

3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

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動力源泉。從長遠發展來看,技術創新需要一個良好的政策支撐平台與環境。要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把各類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和創新潛能充分釋放出來。

3.1加大創新投入支持力度

推進科技創新,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投入機製,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係。借鑒浙江省信貸一塊、風險資本投資一塊、知識產權質押一塊、科技擔保一塊、科技保險一塊、財政支持一塊的“六個一塊”工作思路,大力推進科技金融結合。發揮政府投資在創新投入中的導向作用。政府要重點支持市場機製不能有效解決的基礎研究、公益性研究、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建立公共科技資源的統籌配置機製,加強創新鏈條上各環節政府投入的協調和銜接;改革科技計劃和項目的管理方式,建立合理的績效考評機製,減少科技經費浪費,提高項目經費的使用效率。發展創業創新風險基金、科技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科技小額貸款公司、信用擔保機構等公司,引導和鼓勵科技投入。

3.2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