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企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環境(1 / 3)

為企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

作者:王雲珠

摘要企業是科技創新體係的主體,是提升我國整體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目前,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取得重要突破。但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技術創新仍然麵臨著創新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政策環境有待完善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集中各方力量,彙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在改革科技管理體製、加大科研投入、創新產學研結合的體製機製和模式、完善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財稅政策等方麵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為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

關鍵詞科技創新;體製改革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68-03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國推動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指明了方向。企業是科技創新體係的主體,是提升我國整體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為此,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的作用,營造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著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重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 企業發展麵臨的環境變化

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是經濟的晴雨表。今年以來,受國內外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多數企業效益明顯下滑,虧損麵大幅增加。2013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增速有所放慢。這裏既有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複蘇緩慢的衝擊和影響,也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在新形勢下矛盾凸顯的表現。雖然今年3季度以來經濟增長已呈現逐步趨穩的跡象,但在相當一個時期我國企業發展將會麵臨眾多嚴峻挑戰。

1.1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企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和保護主義並存的新特點。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加快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體係變革的步伐,全球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觀察近期國際經濟形勢,由於美國經濟持續複蘇,歐元區經濟也有反轉向上跡象,但市場持續關注美國量化寬鬆可能提前退場的消息,各國股市持續震蕩。同時,東盟主要國家出口均不如去年同期表現,顯示未來新興市場國家能否持續帶動全球經濟複蘇力量有限,加上美國縮減量化寬鬆疑慮尚未消除,為下半年國際景氣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無疑,世界經濟下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技術壁壘和“反傾銷、反補貼”增多,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企業發展特別是開展國際化經營帶來不利影響。從未來國外需求分析,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全球經濟放緩對我國企業壓力加大。因此,廣大企業家要充分估計到未來世界貿易和企業走出去麵臨的嚴峻挑戰。

1.2新一輪技術革命飛速發展和歐美國家“再工業化”,對企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當今世界處於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孕育期,以互聯網、新能源、3D打印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初見端倪,歐美可能再次領先。國際金融危機後,美、英、法等發達國家也正加緊重振製造業。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已連續31個月保持增長。從2010年到2011年底,美國製造業新增了40萬個工作崗位。福特汽車、科爾曼、NCR、ET水係統、AmFor等製造企業,已開始將生產線或工廠從中國轉移到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南部地區,這些從中國回歸的製造企業帶動了美國製造業的複興勢頭。美國重振製造業,一方麵削弱了我國製造業的傳統優勢地位,另一方麵憑借其強大的高新技術和創新優勢,率先搶占製造業製高點,加緊從技術、標準、規則和市場等方麵設置門檻,使我國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的難度增大。如果不加強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突破,我國企業在高端製造上將有可能再次被西方發達國家遠遠地拋在身後。

1.3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對企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進入新的轉型期,依靠低成本優勢的我國產品正在逐漸喪失競爭力。我國國內比較優勢正在從低成本向大市場、配套能力、規模經濟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方向轉變,我國產業發展將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進行轉型,以低成本為主要特點的企業發展模式開始步入“死胡同”。企業發展麵臨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企業經營成本不斷提高,突出表現為:勞動力供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能源原材料價格走高,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力度加強,一些資源消耗高、環境汙染大的企業麵臨更為緊迫的調整壓力。

據有關數據,未來我國10年壯年勞動力數量每年將下降1.2% ,加上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使得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正不斷喪失。我國勞動力成本總體上升將成為一個長期趨勢。盡管我國有產業配套齊全和基礎設施良好的優勢,但仍然有不少國際訂單轉向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亞等地。除了紡織、服裝、家具等勞動力密集行業正在向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國逐漸轉移之外,美國波士頓谘詢集團有研究稱,由於成本上升的原因,包括汽車零部件、電子設備和器械、塑料和橡膠製品、機械、金屬製品和電腦等行業成為最有可能在今後5年回流美國的製造業,而這些類別的商品占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將近70%,年均耗費美國消費者大約2萬億美元。如果隻能依賴成本優勢,如果一味靠模仿來追趕,如果不能成為創新型的企業,即便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也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