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普大篷車活動助推企業創新發展(2 / 2)

2.4準確定位目標人群主體

活動中充分發揮科協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方針,動員企業等誌願科普工作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擴大影響,實現資源共享,達到組織和發動社會辦科普的目的。活動的對象主要是麵對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科普人群。

3 科普大篷車活動與企業聯合協作

公益性科普事業,需要廣泛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和支持。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份子,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熱心科普事業的企業開展科普活動不僅有利於提高本單位職工的專業技術知識,也有利於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企業是根植於社會土壤之上的,以各種形式回報社會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公眾形象,也可以增強產品宣傳、提高員工素質和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科普活動和企業技術創新是一種互相支撐關係。

科普大篷車與企業大聯合大協作共同開展活動,調動社會各類組織,尤其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關心支持科普公益事業,通過各方渠道積極聯係,爭取各類企業對科普大篷車的讚助,開展實施社會化科普合作項目的嚐試。要動員社會力量來投身到科普事業中來,充分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支持科普資料和活動經費,既解決了科普資料和資金的不足,也幫助企業樹立了企業品牌、提升了企業形像,實現了雙贏。

4 科普大篷車參與企業科普活動實踐

利用社會資源助科普,以豐富的內容、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科普大篷車到農村、學校、社區、軍營開展科普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反響非常好。多年來我們積極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聯合,在醫療、教育、生產流通等各個領域開展活動,以艱苦奮鬥、團結協作、開拓奮進的精神做科普。由於做到精心策劃,認真實施,所以每次活動效果都很好。

例如從2010年6月開始,在山西省範圍內廣泛開展的以科普大篷車為載體的科普惠農下鄉巡回服務活動中,我們與解放軍駐晉某醫院聯合協作,派出了一支由各專業專家組成的醫療服務隊隨科普大篷車奔赴全省各地。通過義診、免費健康普查、舉辦健康講座、發放健康科普知識手冊及印有科普知識的家居生活小用品等方式,宣講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健康生活方式,有效緩解了農村缺醫少藥的實際困難,提高了群眾防病治病的意識。下鄉巡回服務中,科普大篷車工作人員和專家不辭辛苦,冒高溫、頂酷暑,克服困難,認真細致地為廣大群眾服務。在半年多時間裏,大篷車服務隊足跡遍及31個縣100多個鄉、鎮、村,開展活動130餘場,行程9400餘公裏,為農民健康普查義診2萬餘人,發放健康圖書近4萬冊、掛圖3000餘套,惠及百姓8萬餘人,所到之處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地方政府及駐地單位多次以贈送錦旗、送感謝信等方式對醫療專家表示感謝,省市媒體爭相報道了此次活動。做公益科普的同時不但樹立起了解放軍醫院為民服務的良好社會形象,也為醫院帶來不菲的額外經濟收益,同期病員入住率翻番,門診谘詢、診療量激增。此次科普大篷車活動為合作單位真正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科普大篷車在科協的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年來深入企業、農村、社區、學校開展科普活動,不論白天黑夜,不論晴朗天還是風雨時,不論三伏天還是三九天,不論是平坦道還是崎嶇路,工作的過程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是從事科普大篷車工作的同誌沒有一個叫苦,沒有一個叫累,為了科普事業,仍然抖擻精神,勇往直前,逐漸形成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連續作戰的科普大篷車人的精神。就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所以大篷車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靠高端人才,科學普及需要全民參與,如隻有創新沒有普及,那創新就不能持續。這就像土壤和種子的關係,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就是“土壤”,科技進行創新就是“種子”,隻有土壤肥沃了,種子才能夠生根發芽,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伴共生的。

參考文獻

[1]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科普大篷車項目定位及介紹.中國科協科普部.

[3]科普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實施.景佳,韋強,馬曙,廖景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