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後思想時代”到來的,是社交網絡的崛起。縱使網上也有重於思想的網站和博客,但大行其道的還是社交網站,比如 Twitter, Facebook、Myspace、Flickr 等等。社交網站的核心是讓人們分享信息,滿足人們的信息饑渴,但毫無啟迪作用可言。
可以說社會最關注什麼世界就誕生什麼,一些重大的思想幾乎出現在社會的變革時期,中國是這樣(春秋戰國),世界也是這樣(文藝複興、二次大戰),我們現在可能處於思想的迷失期或者叫休整期。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更多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來考慮那麼多與柴米油鹽無關的話題,再說,偉大的思想也不是說誕生就能誕生的,“偉大思想”的產生勢必是小概率事件。隻是如果人們每天都隻接觸著那些八卦小道之類的消息,人遲早變得八卦而狹隘。如果我們產生不了“偉大的思想”,至少能夠成為這些思想的關注者或者轉發者。
在這個後思想時代,人們不習慣思考,更不要說理性的邏輯分析。對於社會問題,我們要麼大肆炒作,要麼避而不談。報紙、雜誌上鮮見有深度的分析和評論。有良知的公共知識分子似乎從輿論中消失了。
後啟蒙時代是指理性思考的缺失,後思想時代則幹脆沒有思考的過程,我們正處於一個“後啟蒙時代”,在社會總體以及方方麵麵,理性、科學、實證和邏輯辯論都已被迷信、宗教信仰、觀點意見和教條主義所取代。雖然科技仍在進步,但思想卻開始倒退。在美國,這種現象更是司空見慣。人們不敢提出更大膽的理論,有深度的分析評論被嘩眾取寵的節目取代,不斷變得視覺化的文化在年輕一代中興起……
以前,收集信息隻是開始,人們會將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通過現象挖掘本質,將信息賦予意義,這個過程就是思想。思想關注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它的意義和本質,因此有用的思想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與身邊的人。信息是思想的發源地。但隨著近十年來的信息爆炸,每天接受了太多信息,就是想要思考也沒有時間,而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想思考了。
少數人交流思想,多數人交換信息。人類天性更喜歡“知曉”而不是“思考”。知曉信息會產生更大的即時效益,譬如感到與時代接軌,與他人有共同話題。而思考則顯得高端而不切實際,絞盡腦汁琢磨一個問題,卻應者寥寥,典型的投入多、回報少。
也許有人說,現在的網絡社交和過去在茶館聊天無甚區別。這個類比不完全準確。首先,對很多人來說,網絡已經取代書本成為他們的主要信息來源。再者,網絡的快節奏也讓人失去了靜心思考的習慣:短短百多字能做什麼?無非就是曬曬瑣事、發表些隨意的觀點,發推這種行為本身是不利於思考的。社交網絡的確能拓展人的交際圈,但卻不一定能擴展人的視野。思考要求人精神集中,而即使在網上泡一整天,看起來很累,大腦實際上卻什麼也沒幹。在網上社交讓人的生活縮聚為一個個圈子,而斟酌後留在頁麵上的話語卻能拓寬人的視距,網頁或書頁皆然。
沒有思想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思想不是智力遊戲,它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一位藝術家朋友曾經抱怨說,現在搞藝術的圈子越來越浮躁了,因為現在沒有像哈羅德 · 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和克萊門特 · 格林伯格(Celement Greenberg)那樣偉大的批評家提供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