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化時代下的影像傳播(2 / 3)

數字時代的審美文化最顯著的部分可以說是一種視覺文化的呈現,丹尼爾·貝爾說:“我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這一見解初聽頗讓人費解,因為以往文化長期以印刷品和出版物為載體,也是訴諸人的視覺,可何以不成其為“視覺文化”呢?這是方興未艾的電視、廣告、電腦、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在我們眼前所帶動的一場文化巨變。如今電視、廣告、電腦、互聯網已幾乎將所有的文化樣式收歸於自己名下,將其統統變成視覺文化:MTV是將音樂變成視覺文化,戲曲TV是將演唱變成視覺文化,詩TV、散文TV是將抒情寫意變成視覺文化,而那些根據名著或暢銷書改編的電視劇,則將小說變成了視覺文化。用眼睛去看,這在今天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科學實驗表明:視覺獲取的信息星占人類獲取信息總量的70%,聽覺占20%左右,其他感覺器官的獲取景僅占10%。人類在進入信息時代後,視覺對人的影響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

我們強調視覺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並非僅僅用視覺文化的符號學表征來處理“圖像史”,而是要看到,它所涵蓋的範圍遠遠超過了圖像研究,它的正真的意義如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學者尼古拉·米爾左夫所講的“要用視覺文化瓦解和挑戰著任何想以純粹的語言形式來界定文化的企圖”。在這方麵,也許還是W·J·T·米歇爾在《圖像轉向》一文中所指出的“無論圖像轉向什麼,我們都應當明白,它不是向幼稚的模仿論、表征的複製或對應理論的回歸,也不是一種關於圖像‘在場’的玄學的死灰複燃;它更應當是對圖像的一種後語言學的、後符號學的再發現……”這也就是說“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誌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範式的一種轉換。”電影、電視、廣告、畫報、卡通這些典型視覺樣式自不必多言,就是傳統的以閱讀為主的印刷物,從報紙到雜誌,從書籍到其他讀物,圖像一類的視覺因素的比重急速上升,難怪有人宣判“讀圖時代”已經來臨。以往印刷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語詞和概念,它是以認識性、象征性、理解性的內容訴諸人們的認知、想象和思考;視覺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形象”,它是以虛擬性、遊戲性、娛樂性的表象供人觀賞、參與和消費。詹姆遜曾經說過“距離感正是由於攝影形象和電影的出現而逐漸消失”。至少在表麵上,影像終於取消了與實在世界之間的外在距離。不論是一條皺紋、一粒扣子還是一片樹葉,影像與原型分毫不爽。一切都如此具體,形象,曆曆可見,仿佛伸手可觸。這些影像進入生活的一隅,置身於客廳的家具之間,並且與現實氣氛融於一爐。許多時候,影像甚至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表意體係,它們散落於現實的各個角落並且進入周圍事物的結構――例如大型商場電子屏幕之中時刻變換的廣告。這些影像脫離了“藝術”範疇而變為現實本身。技術的意義上,這是電子時代對於印刷時代的置換;社會學的意義上,這是後現代文化對於現代文化的解構,影像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所產生的深度似乎正在消失。在數字化構造的視覺文化傳播圖像中,我們看到了將圖像推至文化的前台這樣的曆史過程。

現代都市人用以交往的電視、報紙、廣播、電話、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或者本來就是視覺的,或者正在向視覺文化過渡,如電視電話會議現已成一種會議形式,而可視電話也正在走近日常生活。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高速率改變了人們的時間概念,這是如今視覺文化取代印刷文化的深層原因。在一種相對緩慢相對鬆弛的生活中,人們有較多的空閑去閱讀和品嚐玩味,去細細咀嚼、推敲和尋索那些潛藏在文字和概念背後的意蘊,從而閱讀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這就使得印刷文化有可能大行其道。但是在高度緊張忙碌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已無暇進行精細的心靈內省和思想反芻,從而概念退位、形象登場成為當今所麵臨的一個重大的文化轉折。當消費者隻是憑著每天襲來的幾百條廣告信息而決定其消費行為,網民們隻是運用網上通行的戲劇化儀式發表對時事的見解時,視覺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支配作用被發揮到了極致。這一切正好契合了現代人視覺快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