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討《幻想曲2000之藍色狂想曲》中的轉場設計(1 / 3)

探討《幻想曲2000之藍色狂想曲》中的轉場設計

數學媒體及動漫遊戲藝術教育

作者:廖莎莎

摘要《藍色狂想曲》是古典音樂動畫影片《幻想曲2000》中的第三個段落,是一部值得欣賞與學習的經典之作。本文列舉了片中的十二種典型的轉場方法,包括“劃”、“化”、“淡”、“疊印”、“甩切”、“閃搖”、“封擋鏡頭轉場”、“同一主體轉場”、“相似物轉場”、“動作轉場”、“情緒轉場”、“音樂轉場”等。通過對這些方法進行學習,能夠讓我們在設計動畫影片的分鏡頭時有針對性的使用適宜的轉場方式,使影片的敘述更加流暢、自然。

關鍵詞藍色狂想曲;動畫;轉場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138-02

《幻想曲2000》是迪士尼公司製作的古典音樂動畫影片,是經典音樂與動畫藝術完美融合的產物。全片由八段不同曲目的音樂配上動畫師根據音樂想象出的故事組成,其中的第三段——《藍色狂想曲》有別於其它段落的純粹古典音樂。此段落用爵士風格的近代樂風、裝飾風格的線條和顏色,演繹了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紐約大都會背景下的幾個小人物的生活。影片節奏明快、角色動作舒展誇張、大量運用敘事蒙太奇的手法將幾個劇中人物的活動交織在一起,不失為一部值得國內動畫人細細品味和學習的經典之作。本文將就《藍色狂想曲》中的轉場設計進行探討。

先對“轉場”下個定義。構成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一個個鏡頭連接在一起形成的鏡頭序列就是段落。每個段落都具有某種單一的、相對完整的意思,如表現一個動作過程,表現一種情緒等等。它是影片中一個完整的敘事層次,就像小說中的章節一樣,一個個段落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影片。而段落與段落、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過渡或轉換,就叫做轉場。

利用鏡頭光學原理來剪輯的轉場方式有淡、化、疊印等;利用鏡頭內容來剪輯的轉場方式有封擋鏡頭轉場、動作轉場、聲音轉場等。《藍色狂想曲》運用多種轉場技巧來實現段落和場景的自然過渡。

“劃”是用多種樣式的技巧把兩幅畫麵銜接起來,上一幅畫麵漸漸揭開,下一幅畫麵在揭去的空白處同時出現,直至完全代替另一幅畫。前一鏡頭叫劃出,後一鏡頭叫劃入。劃的特點是花樣繁多,如左右劃、上下劃、多角形劃、螺旋形劃、圈、簾、翻轉等。

《幻想曲2000》中的每個動畫段落之間都有真人串場解說。《藍色狂想曲》解說快要結束之時,一張淡紫色的圖畫飛入舞台上空,漸漸展開遮滿整個銀幕,然後動畫開始。這種入場方式就是劃入。劃的效果很絢麗,能抓人眼球,很多動畫片還喜歡用“圈入”、“圈出”來作為影片的開始和結束。

需要注意的是劃容易使觀眾感到銀幕四麵框的存在,從而削弱畫麵形象的真實感,處理生硬會有明顯的人為痕跡,有矯揉造作之感,使觀眾遊離於劇情之外。所以在運用劃時要慎重。

把前後兩個鏡頭的淡出和淡入重疊在一起,就是“化”,也叫“溶變”。前一個鏡頭的末尾叫化出、溶出,後一個鏡頭的開頭叫化入、溶入。其特點是第一個鏡頭慢慢消失的同時,第二個鏡頭逐漸呈現,在銀幕上有一個重疊在一起的短暫時間。

《藍色狂想曲》開片就是三個連在一起的推鏡頭,攝影機穿過三重場景,進入鼓手的屋內。這三個鏡頭就是用“化”連接起來的。化用於空間的轉換時,表明空間已發生變化,簡化了時空轉換的過程,避免了切鏡頭的跳躍感,過渡自然流暢。

化還能表現回憶、想象、幻覺。例如在影片中段有個情節是劇中幾個主要人物幻想自己在溜冰場上暢快的滑行,借以表現他們各自的夢想,這裏正是用“化”來連接人物的頭像和溜冰的畫麵,可以讓觀眾意識到現實空間和幻想空間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