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論中醫數字出版在醫藥科技傳播中的應用(2 / 3)

我社也研發了類似的中藥數據庫產品,即“SKY”-數據庫(生物醫藥資源的標準數據庫),該數據庫收錄了我社出版的包括《中藥大辭典》(第2版)在內的中藥類品牌產品,該數據庫可通過中藥名、CAS編號、中藥化學成分等進行查詢,特點在於數據來源於中藥優質出版物,數據規整權威;采用CAS標準係統,與國際接軌。

1.4針灸經絡類

針灸經絡類數字化產品目前不多見,以電子書為主,或者是一些大型保健養生類網站包含養生的內容。在中國知網以篇名“經絡”+“數據庫”(時間範圍為1979~2013年)進行搜索,隻搜到兩篇相關論文。其中一篇是有關建立“人體經絡數據庫及輔助診療係統”的研究,該數據庫包括經絡數據、穴位數據、官能數據、主治與配伍、保健知識等信息,可實現對經絡、穴位和功用信息的常規查詢。並利用圖像縮放及動畫技術,對經絡的循行和分布、穴位的位置、功用主治及配伍信息等實現交互式、可視化操作[6],可惜未投入市場。

互聯網中有關針灸經絡的網站較多,但通常麵向大眾,與保健養生相結合,如中醫經絡養生網,新浪中醫等。

1.5中醫教育及考試培訓類

中醫教育與考試培訓類教材的數字化產品並不多,主要以ppt及視頻光盤為主。反觀出版市場,人民軍醫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在醫學數字出版領域已走在了前列,而人民衛生出版社在教育領域的產品方麵做的尤其出色,開發了醫學教學素材庫、醫學考試培訓係統、醫學考試培訓網站(包括多媒體視頻課件、在線題庫)等教育產品,並在服務與營銷上下足功夫,形成其醫學教材的衍生產品,與醫學教材配套,增強了醫學教材的附加值,反過來可促進教材的銷售。近日,人民衛生出版社又走在了前列,啟動了中國首套國家級醫學數字教材,即全國高等學校五年製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國家衛生計生委“十二五”規劃數字教材的編寫工作,據報道,此套教材擬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雲-端技術、觸控技術等先進技術,加入圖片、視頻、音頻、動畫、文本等多種媒體素材,使其成為支持多終端閱讀使用,以“內容體現、知識關聯、豐富媒體、多種交互、教-學互動”為核心功能的互動式數字教材。

2 中醫數字出版傳播媒介

中醫數字出版傳播媒介較為多樣,主要通過電子書及電子期刊、數據庫、數字博物館、手機APP等媒介進行傳播。

2.1電子書及電子期刊

由於電子書從紙質書轉化而來,製作簡單,成本低廉,成為各家出版社首選的數字化方式。當當網推出了當當數字館,主要包含電子書、在線遊戲、多媒體、雜誌及網絡文學等板塊。其中中醫類電子書共有420種,其中《本草綱目》(最新彩圖版)(重慶出版社,2009)銷量位居榜首,其他躋身銷量前十位的主要以中醫養生保健為主,如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獨特療法係列(包括《獨特療法調治頸肩腰腿痛》、《獨特療法調治腹瀉便秘》、《獨特療法調治糖尿病》等),可見中醫養生保健類電子圖書頗受讀者歡迎。從價格來看,30元以上的占中醫類圖書總數的1.9%,20~30元占4.0%,10~20元占27.1%,10元以下占66.9%,可見10元以下的電子書占的比重最高。從銷售數據來看,排在前列的除了《本草綱目》(最新彩圖版)(重慶出版社,2009)定價為11元,其餘均在10元以內。可見圖書內容質量也是影響銷售與定價的一大因素。

卓越亞馬遜推出了Kindle電子書,與此同時推出了Kindle電子閱讀器。其中中醫類電子書有1240種,品種較當當網豐富許多,不僅包括中醫養生保健類圖書,還有許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中藥方劑等專著,能滿足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其中位居中醫類電子書排行榜前十位的主要是重慶出版社推出的《國醫絕學健康館》係列叢書。從價格區間來看,30元以上的占中醫類圖書總數的1.2%,20~30元占2.4%,10~20元占20.0%,10元以下占78.3%。

京東網上商城也推出了品種繁多的電子書,其中中醫類電子書有766種,品種雖然沒有卓越亞馬遜豐富,但是其有在線試讀功能,將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挑一部分呈現給讀者,使讀者不再通過內容提要、目錄等有限的信息量了解圖書。這種形式更貼近實體書店的圖書購買模式,在營銷模式上頗為創新。由於京東網站的按價格高低順序排列較為混亂,故未能做出價格區間統計。

中醫電子期刊類基本已被收入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數據庫等大型數字出版平台中,此處不再做詳細分析。

2.2數據庫

由於現在微時代的發展,讀者對於信息碎片化獲取的需求日益強烈。簡單地將紙質書轉化為電子書已滿足不了讀者生活、工作、科研的需求。據調查研究表明,數據的準確性、使用的便捷性是臨床醫生對於數字化中醫首要的訴求。因此,中醫數字化建設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為臨床醫生提供精確、快捷的知識服務的方向發展。目前中醫數字化的主導方向是將已有的出版資源碎片化,並加以人工標引,建立各種專題數據庫以及中醫綜合類數據庫,如上文所述的中醫古籍類、中醫醫案類、中藥方劑類、針灸經絡類、中醫教育及考試類數據庫等,中醫綜合類數據庫即是一些小型專題數據庫的綜合,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國中醫藥數據庫”,目前包括48個子數據庫,數據總量120餘萬條,包括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疾病診療數據庫、各類中藥數據庫、方劑數據庫、民族醫藥數據庫、藥品企業數據庫、各類國家標準數據庫(中醫疾病、證候、治則、藥物、方劑)等相關數據庫。總體而言,由於數據庫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維持運營成本大,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加之目前還未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故一般都是中醫藥院校或科研機構向國家或地方申請課題進行研發,最終形成產品進入市場不多。

2.3多媒體數字光盤

此類中醫數字產品主要是附於相關圖書後,作為圖書的一部分進行銷售,內容與形式較為廣泛與多樣,如中醫推拿、針灸、太極拳、武術等的教學視頻,中醫教材的課程ppt等。此外,也有單獨研發的中醫科普類產品,如江蘇電子音像出版社研發的《數字中醫》,圖文聲像並茂,瀏覽與檢索並存,學習與考評並舉,使出版物成為微型數字中醫“博物館”,全方位展現中醫的曆史成就與文化;精美的視頻和動畫配上感性的解說,使古老的中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7]。

2.4移動應用(App)及微信公眾平台

中醫類手機App產品有攜帶方便,隨時隨地查詢的特點,主要是養生保健類科普產品,如中醫偏方秘方(495萬次下載),家庭診所(141萬次下載),中醫體質測試(38萬次下載)等等。但是這類App介紹的中醫基礎及養生保健類知識,很少由專業醫學編輯審核把關,故在專業性、權威性、規範性上存有較大問題,有些甚至誤導讀者。因此出版社在中醫藥App研發方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然,此類App產品往往是免費下載,故在盈利模式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微信公眾平台是近年興起的媒體、企業的品牌推廣平台,可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大類。訂閱號每日可以給用戶主動群發一條信息,信息包含用戶所關心的相關話題。在微信公眾平台中打入關鍵詞“中醫”,可以搜到非常多的中醫養生類公眾平台,如當歸中醫學堂等。微信公眾平台具有如新浪微博類似的傳播功能,然其傳播內容不受字數的限製,內容與格式上經過編排後更美觀,隨著手機閱讀逐漸成為主流趨勢,中醫藥類微信公眾平台的建設將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中醫養生保健類手機報也是中醫數字出版不容忽視的一大內容。

3 中醫數字出版的傳播渠道

中醫數字出版的傳播渠道與普通數字出版的傳播渠道並無大的區別,即通過電信運營商、技術服務、互聯網門戶或信息服務,以及電子商務等幾大數字出版投送平台進行傳播。數字出版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革新、平台的建設與內容的創新。